原标题:不死的新浪微博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无疑这是一个多事之秋。
一向嗅觉敏锐的微博或早已预感到危机,暗暗酝酿平台整改措施了。只不过这次不是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是久经沙场的那份先知先觉。曾多次逃过生死劫的微博已然是老江湖,自然对监管方的底线和耐心颇为熟稔。
渡劫
先是10月9日,微博发布关于调整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注册和使用微博规则的公告。受此影响微博股价收跌4.67%。
后又有崔永元被禁言直播并微博限流,挥挥衣袖去头条的事件。只是未料,原本只是做做姿态,却从此失了小崔,也失了人心。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俨然,微博再一次察觉危机,自导自演了一场肖克申的救赎,想从娱乐狂欢中悬崖勒马,急于洗白去掉纸醉金迷的标签。要自救就得舍得割肉,这两场事件让微博掉价又掉粉。一直以来,资本市场对于微博的监管压力都充满忧虑,这在近日股市有最直观的的体现。
今年1月,微博股价曾创历史新高,报129.20美元/股,市值突破290亿美元,好景不长,之后股价连跌数月,仅仅这两件事情发生的两日内就暴跌12%,报收56.5元,较最高价142.12元下跌60.27%。(数据来源:娱乐板栗君)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这次微博遇到的危机与以往不同,在崔永元事件的立场,让它饱受道德争议,深陷舆论指责的旋涡。得民心者得天下,随着崔永远的离开,传言有600W多万粉丝搬迁至其头号竞争对手头条。12日,随着法制日报刊发的一篇《保护好崔永元》,事件继续发酵,更多人将会舍微博而去。
如此,微博又一次在渡劫。
产品终究会死,为什么微博却死不了?饭否死了,早年和新浪微博一起闯天下的兄弟网易微博、腾讯微博也不复存在。
我们不妨对微博10年生死劫做下梳理:
溯源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
2009年,新浪微博广邀请明星和名人入驻。
2010年,新浪微博后来居上,风头力压QQ。
2012年,微信开始大肆围剿微博;
2013年,微博用户减少22.8%,微博降温;
2013年,阿里收购新浪微博18%股份,推出新浪微博淘宝版,实现账号互通;
2014年,更名为“微博”,开始网罗电影、电视、视频业务;
2017年,转售今日头条股份,双方正式决裂……
从上表的大事记不难发现,2009年,出身名门的新浪微博,乘着早期互联网发展红利的东风,走马圈地收割了一波盛宴。而后顺风顺水的过了几年安稳日子,和QQ平分秋色,却也没能大红大紫。
奇异地是在经历被微信围剿的三年艰苦抗战中,在2015年反而绝地反击,强势逆袭!估计这其中阿里的融资功不可没,微博淘宝账号的互通,不仅帮助微博引流,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微博的用户粘性。
2017年,协同不成,微博正式和今日头条决裂,退出投资人身份。如今仍与今日头条相爱相杀,一路走来相当不容易。
纵观微博这十年,真可谓是枪林弹雨,绝处逢生。江湖十载,有人来了,有人又走了,社交网络产品升级迭代不计其数,这里面自然不乏垄断巨头的投资产品。微博似乎已经打破了互联网产品物极必衰的生死魔咒,它不仅逃过社交媒体的生死劫,躲过竞争对手的阻击,还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春。
如此,只有微博敢放言,曾经被打败,但从未被摧毁。
那么微博的敌人究竟是谁?
狂欢
微博的狂欢确切说应该是从它换发第二春开始的。王者归来,微博再次对外宣示了主权和无人可撼动的地位。
傍着一众明星大V、网红,微博犹如披上了五色光环,马力全开,一时无两。此刻的微博已经被娱乐圈占据半壁江山。明星网红的撩拨,综艺、电影营销一度甚嚣尘上,娱乐话题占据网络制高点,总能轻松点燃舆论。
人类本是社交动物,微博深挖人性,制造出一种传染情绪,使得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找到了情绪宣泄的出口,使得它迅速火爆。
微博的狂欢让外界看到了开放性,吸引了一干营销型企业,甚至官方机构微博驻扎。鼎盛时期,用时髦的话讲,微博已然构筑了一个大众集体娱乐和攻伐的舆论场。
然而现世的狂欢看上去更像是最后的狂欢!
究竟是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儿,还是光怪陆离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利场?而今的微博不知是风头正劲还是纸醉金迷,每个角落都散发着铜臭。“买热搜”、“撤话题”,微博热搜也因此饱受诟病,一度被勒令整改。
或许我们也认为微博的第二春其实是个假繁荣。微博的开放和生态重构以及庞大用户群极有可能是各企业营销所需,是企业运营者们自弹自奏,营造的一片好看景象。背后,平台活跃度在下降,微博的颓势已经显现。
都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久经沙场的微博当然知道这点。于是就有了开篇的自纠自查,自我革命。
运营
微博一手打造了大众的娱乐狂欢。
抛却微博投资者关系不说,我们姑且把这唤醒第二次的神奇魔法归功于微博内部内容、运营方向以及差异化竞争策略的重构。2014年微博主要是轻社交、重媒体,尤其是加强和线下影视资源合作,不仅推销了让明星们大放异彩的综艺视频,也让自己走向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
娱乐内容本身就有局限性,带来的用户画像也只是特定人群。一些浅薄的泛娱乐内容更多吸引来的是未成年人,这对社会教育损害极大。
再者,以碎片化、没有价值的东西为卖点,短时间内或许能够收获可观的流量,但从长期来看,这也会有损品牌调性,降低受众对平台的好感度。
果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早年以娱乐业务自救的微博,如今也中毒太深,微博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再不及时悬崖勒马,恐怕要被自己胀死!
一个产品存在不仅要有其自身价值,更要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基于此,我们想对微博说,产品推广这件事,宁可慢,不可乱!
微博命运的起承转合之间,我们不得不对微博背后的运营团队报以希冀,勿忘初心!
作者:李莹
编辑:唐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