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8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下)
要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挑战,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坚决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中国大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
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特征
1.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行业特征。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增加了5家,但服务业在500强中的主体地位反而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在二级细分行业中,金融业的地位十分突出,在多个指标上占据绝对优势,贡献了全部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的将近一半。煤炭行业去产能取得突出成效,行业盈利全面好转;汽车行业入围企业数量总体稳定,但利润率指标有所下滑;房地产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对全部500强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贡献同步提高。
2.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国际化特征。中国企业500强上榜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稳步推进,跨国指数从2017中国企业500强的9.28%提高到了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10.93%,海外资产、海外收入与海外人员占比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海外资产占比提高最为显著。整体上看,国际化经营企业的效率效益不如非国际化经营企业,但国际化企业在主要平均指标方面更具优势;国有国际化企业整体上落后于民营国际化企业,但在营收利润率与人均净利润方面国有国际化企业占据优势。企业国际化经营倾向在地区与行业上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行业和少数地区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3. 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兼并重组活动。中国企业500强参与并购重组的活跃度大幅度回落,大企业群体的瘦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央企瘦身效果并不突出。并购重组不存在所有制的显著差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并购重组活跃度大体相近。并购重组增收但不一定增利,并购重组企业与非并购重组企业在效率效益指标上各有优劣。服务业是大企业参与并购重组的关键主体,北京与广东两地企业在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并购重组活跃度位居前列。
从全国并购市场和上市并购重组数据看,2017年并购数量远超2016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并购方式进行产业整合和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更好满足市场需要或拓展业务边界。但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并购重组活跃度却逆势下降;2018中国企业500强中共有159家企业报告了2017年并购重组数据,报告企业数比2017中国企业500强增加了15家;合计报告并购重组次数822次,比2017中国企业500强大幅减少了675次。有并购重组活动企业的平均并购重组次数从2017中国企业500强的10.40次快速回落至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5.17次(图2)。与2014、2015、2016中国企业500强相比,2018中国企业500强并购重组次数的大幅度回落,可能只是恢复到了既往的常规水平,具有趋势修复的性质。
4. 2018中国企业500强的其他相关分析。中国企业500强的总体资产负债率高位趋稳,其中非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波动上升;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民营企业,且在高位趋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波动下降。非银企业资产周转快于总体水平,民营企业资产周转快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资产周转率近7年来呈下降态势。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总体上波动增长,在人均研发投入方面,民营企业高于国有企业。企业换榜率稳中有降,企业进退榜单原因多样化,新进榜单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与发展潜力好于退榜企业;进退榜单企业的行业与地区来源都很分散,中国企业500强大企业群体的新动能持续增强,国减民增的变化趋势继续得以维持。
新时代中国大企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国际自由贸易转向对出口增长的抑制。自2017年以来,全球贸易政策出现重大变化。为了体现美国优先的执政思路,特朗普政府决定对来自多国的多类产品分别加征高额关税,主动挑起了与全球多国的贸易摩擦,试图以此扭转美国在双边贸易中的巨额逆差,改变美国的贸易不利地位。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政策的出台,不仅推升了全球贸易战的风险,也加大了各国对国际自由贸易政策转向的担忧。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国际自由贸易政策的转向,显然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与贸易战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减少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中国政府与企业必须高度警惕与防范国际自由贸易政策转向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并制定好相对应处置预案。
2.欧美国家对华技术打压对中国大企业技术追赶的阻碍。随着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欧美国家的技术优越感逐步丧失,对继续维持技术领先的担忧持续增长,在某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焦虑。为继续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实现对中国长期的技术控制,少数欧美学者与政府幕僚开始鼓动本国政府加强对本国企业、科研机构与个人向中国转移技术的管制,严格遏制中国企业从境外获得升级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中兴事件”的发生,虽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大幅落后并受制于人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西方国家与政客对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焦虑,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科技企业所采取的技术遏制态度。事实上,长期以来,欧美国家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对中国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禁止向中国输出高精尖技术。而今年以来的新变化,则反映了欧美国家欲对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进行更为严厉且直接打压的政策取向。
3.稳就业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悖论。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速的下降,中国GDP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低到8%左右。这一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虽然足以创造实现社会就业目标所需要的新工作岗位,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说,已经是日渐力不从心。事实上,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已经在2007年达到峰值13.1%,其后逐渐下降,2015年已经下降至6.6%。2015年,劳动生产率的全球均值为18487美元/人,而中国则仅为7318美元/人,只相当于全球均值的39.6%,更是只相当于美国(98990美元/人)、日本(76068美元/人)、欧元区国家(68631美元/人)的7.4%、9.6%、10.7%,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还很大。
从企业角度说,基于对自身与世界优秀企业之间劳动力单位产出之间巨大差距的认知,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借助减少冗余人员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作为经济理性主体的必然选择。但出于中国政府对稳就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大企业裁员的严格指导,导致大企业往往难以根据生产需要来完全自主地决定人员的聘用与解聘,尤其是在国有企业,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能够间接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人均收入、人均利润指标更是在2015年、2016年出现了负增长。而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持续增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转移,稳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如何有效打破稳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之间的悖论,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大企业提高增长质量的关键所在。
4.对规模扩张的追求影响了企业做精做优做强。从中国企业500强企业与世界企业500强、美国企业500强收入与资产增长角度看,中国大企业对规模扩张的偏好十分明显,绝大多数中国大企业都倾向于继续优先快速做大企业规模。虽然说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中国大企业倾向于快速做大规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于追求规模的扩张,可能会给企业持续发展埋下风险隐患。因此,从稳健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中国大企业转变规模扩张偏好,适当放缓规模扩张速度,严格控制经营风险,将更多精力与资源投入到企业做精做优做强,以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
进一步促进中国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对中国大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大企业应有的根本追求。一方面,中国大企业应自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动落实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按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完善企业发展环境,做好企业发展服务,激发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从而推动中国大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企业要着重做好以下五点:一是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争创世界一流企业。二是全力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三是大力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四是积极应对贸易挑战,争取更大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五是主动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带领企业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