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权:明治维新150年,日本经济有这些值得我们学习
2018-10-18 16:1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关 权:明治维新150年,日本经济有这些值得我们学习

今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乃至东亚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同样值得中国关注。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口号,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三个现代化”。这当中,较重要的是殖产兴业,日本一边引进西欧国家的先进技术,一边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改进。政府还努力建立现代法治体系,社会逐渐走上正常的轨道。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使人力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发挥。

在上述各种制度建立之后的1886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到20世纪初,仅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遥遥领先于东亚各国,缩小了与欧美各国之间差距0.20世纪前半期,日本国内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分化这种分化有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个结构一直到二战以后的1960年年前后超越了“刘易斯转折点”才宣告结束。另一个侧面是垄断性的大企业与竞争性的中小企业之间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又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消失。二战以前是财阀企业的垄断,二战以后是企业集团的主导,但现在几乎不存在这种结构了。

20世纪前半期,日本为了缓解国内矛盾还发动了对外战争,虽然从中也获得了不少好处(如获得资源和市场),但最终误入歧途而导致失败。对外发动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错误,也给后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人们认识到,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也激发了日本人追赶欧美国家的决心。日本凭借二战前积累的经济基础,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一鼓作气进入到发达国家行列。

表1显示了1820年至2001年部分时间点部分国家和全世界的人均GDP。早在1882年一些西欧国家已经开启了“现代经济增长”,其他地区还处在前近代的状态这时中国。经济的总量是世界最多的,而且占据很高比重,达到32.9%,但此后开始下降,1950年仅占4.9%,1973年为4.6%(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69页)。近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快速增长,1913年时已经达到或超过中国和印度一倍。后来更是拉大差距,一路前行,直至2001年前后(通常认为日本经济从泡沫破灭之后就立刻停滞不前了,其实直到2000年前后才开始减弱)。日本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的差距大约在1973年前后缩小到几乎为零,此后也维持了不相上下的水平。此前1967年,1968年,1969年分别超越英国,法国,西德而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超越前苏 是在1988年)。

在过去150年的经济发展中,日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一些教训,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日本作为后发国家,在追赶先发国家时,政府与民间上下一条心,某种意义上可以用林毅夫的“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进行解释。换言之,林毅夫的观点用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上是十分恰当的。有为的政府由优秀的政治家和官员组成,能够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和战略。

值得说明的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采用了西方国家的宪政体制,虽然在二战以前民主化程度并不是很高,还带有封建色彩。但政治家通过选举产生,政府官员属于文官体系,长期任职,可以保证政策的有效贯彻和执行。不论二战以前还是二战以后,日本的政府都不是大政府,而是小政府。二战以后日本被美国占领,还实行了民主化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市场方面,早期(明治时期:1868- 1911年)。是充分的竞争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曾经出现了以“财阀”为代表的垄断力量,控制了经济的命脉不过财阀的力量只局限于核心领域,并不是全部,广大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得到了发展和锻炼。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也受到由财阀演变而来的“6大企业集团”的垄断力量的影响,特别是高速增长时期。不过,随着日本经济的成熟和泡沫破灭,以及新型行业和企业的崛起,传统的力量逐渐褪去,市场显得更加公平。

其次,政府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制定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包括在高速增长时期降低利率以刺激民间投资,制定经济计划来鼓舞企业投资。政府还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的政策,包括成立“产官学”联合体,主导民间企业共同对新产品和新工艺进行攻关。

民间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形成了少数大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有日本的鲜明特点。一个是“系列化”。就是一些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生产和提供服务,形成长期稳定的互信关系。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在技术上和资金上进行支持,中小企业为了保持这种关系也不遗余力,努力在技术改进等方面紧跟大企业。另一些独立的中小企业或者拥有独特的技术,或者直接为市场服务。

民间企业的另一个特征是独特的日本式经营管理方式,即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等企业一家人的文化。这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需要有经验的员工,从而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这种文化也存在着弊端,就是当企业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时缺乏灵活性,特别是在减员增效上容易左顾右盼,错失良机。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后,这种弊端就凸显出来,导致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以及转型困难的状况。为了应对这种不利状况,21世纪初,小泉政府时期积极推动了“派遣社员”的政策,鼓励企业放弃终身雇佣制,促进灵活的劳动力市场。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同时扩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这种政策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因为一个国家的劳 动力市场和企业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日本传统文化没有改变的条件下,勉强学习美国式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并不一定有效。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另一个特点是上下协调一致,日本企业的上下关系较为融洽。由于是终身雇佣,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园,企业搞不好自己就会失业,因此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积极努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个问题,那就是决策缓慢。一方面,上述终身雇佣制导致了决策层年龄偏大,他们具有企业经营经验的优点的同时,也趋向于保守,面对新的挑战时容易丧失良机。不过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日本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应该一味追随美国式的所谓“效率第一”的模式,因为中国文化处在日本与美国之间,应该兼收并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