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在金融圈生存?
2018-10-19 08:2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靠什么在金融圈生存?

作者:舒时

经历过香港1987年股灾,躲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赚得盆满钵满……老金(化名)每次谈起往事都仿佛历历在目。他称自己是香港第一代对冲基金经理,并且常常自嘲“这行已经没有人比我更老”。

他现在管理着一个综合金融服务公司,同时管着几只全球宏观策略基金。但他的名字和公司从不出现在媒体上,尽管他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更多只是限于圈内交流。

老金刚刚到香港时担任的是美国某做市商的债券交易员。那个年代,大行的交易员少得可怜,比交易员更少的是中环的写字楼和高级住宅,因此公司安排他们住在中环某个刚刚盖好不久的高档酒店,吃住工作都在酒店里。

该酒店当年以高档法国菜和广东菜著称,直到今天,普通香港人也觉得这家酒店的饭菜贵得要命,但老金当年却把这家酒店当食堂,各种菜肴吃到腻。再后来,在“SARS”爆发那一年,张国荣从这个酒店跳了下来,这家酒店便突然不再以高档菜肴而出名了。

到现在,老金还时不时会想起早年在宽大的酒店房间里“三班倒”工作的情形。饭菜直接是送到房间的,下了班就在办公室里直接洗澡——现在他给员工安排的工作场所也非常宽大,同样有洗澡间,还安排了专门的厨子做可口的饭菜。一是香港的午餐时间餐馆常常人满为患,二是香港的饭店基本上菜肴样式味道都是类同的,老金希望自己的员工可以换换花样。

香港早年的债券交易并不频繁,老金早年的最主要交易对手是金管局的任志刚。“那时他(任志刚)还是满头黑发,替政府下单交易,而我们代表的是市场上几个主要债券做市商之一。”老金回忆说,“我是眼睁睁地看着他职位越坐越高,头发越来越白。”

就像任志刚一样,那个年代的许多交易对手已经离场。迄今仍然活跃在香港市场第一线的,已经屈指可数。大部分人都被市场淘汰了,没被淘汰的,有的提前退休享福去了,有的已经转行不干这行。

为什么自己能在竞争激烈的香港金融市场存活下来?老金思考了很久,给出一个答案:诚信。

讲诚信化险为夷

“香港金融圈很小,你的诚信就是你成功的敲门砖。”这是他在跟中环的一班年青人吃饭吹水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老金初进香港市场是在1970年代,那时候香港本土的金融设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券商甚至没有像样的交易员团队——港交所也是过了近30年后才成立。当时恒指的期货合约还没有使用电脑撮合交易,大家主要还是靠打手势下单。

众所周知,靠打手势做交易很容易出错,交易员经常需要事后对账,这时候就颇为考验人性。在这行业,即便是打错了手势,该认栽的也得要认栽。当然,可以跟交易对手去解释或是讨价还价,但是“your word is your bond”(信守诺言)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老金专门准备了一个error book(记错本),该认错的交易就得认错。但是有一点,万一把手势打错,导致账面亏损时,他会在第二天马上平仓,绝不让错误有任何机会扩大。即便打错手势有可能让他赚钱,他也会在第二天毫不犹豫平仓,因为这个持仓并非他最初所设的目标。他觉得这是对自己的铁的纪律,也是对自己保持诚信的做法。

诚信不仅是做交易的基础,也是获得银行支持的重要手段。

老金做交易员赚到第一桶金后,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涉足做市商业务。在开始业务不久,他便碰到一件麻烦事。

当时他的一个客户看好某只股票,以该股为抵押品,向老金大量融资,再持续在市场上吸纳这只股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某日,由于出现了严重的利空消息,该股股价暴跌,客户损失惨重。

第二天一早,股价继续下行,客户账户资产值直接击穿补仓线。老金一面忙着催客户赶紧补足按金,另一方面赶紧筹备资金,准备应对银行的催款。

这里有个背景介绍一下,当时香港结算公司尚未成立,因此汇丰银行承担了结算所的功能。而老金借给客户的资金,也是从汇丰拆借而来。当客户资产缩水并击穿补仓线时,一方面是客户需要向老金补足保证金,另一方面是老金的公司作为券商,其自身也需要向汇丰补足保证金。

对于老金来说,向银行补足了保证金之后,如果客户资金不能及时到账,老金将面临自有资金亏损的风险。特别是如果客户的股票继续下行,老金的风险会更大。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信用,老金认为自己应该先补足汇丰这边的保证金。

在收到汇丰的催缴保证金通知后,其实他有两个时间点可以补钱,一是上午11点半之前,二是下午收盘之前——当年还款还不像今天这么方便,有网络银行可以随时转账,那时候必须跑去银行办理,因此也有人以此为借口,推迟向银行补足款项。

而老金收到通知后,亲自带着银行本票,在上午11点之前便赶到了汇丰的办公室,办理补足保证金手续。

欠款还钱,看似天经地义。但直至今天,仍然有不少机构在欠款的时候喜欢拖拖拉拉,各种理由延迟补款。因此老金积极补款的做法很令汇丰欣赏。

负责此事的汇丰主管是个苏格兰人,认定老金是个讲信用的人。当场批复允许老金暂时不用补足保证金,相当于又给老金增加了部分融资款。老金离开的时候,这个苏格兰主管拍拍他的肩膀说:“以后类似的情况,你不用再亲自过来了,直接打我的直线电话就行。不过,这个优惠只是针对你个人,你们公司其他人打电话无效。”

从此之后,老金跟这个苏格兰主管结成了很好的朋友。不过老金表示,这种优惠,他后来再也没有用过。

由于讲信用,加上汇丰高管在行内的推荐,老金在香港市场纵横几十年,其公司总能获得外资银行的充分授信支持,除了各种优惠利率,还能获得优先的投资机会。

投资对象的诚信也很重要

在自己的投资方面,老金也以上市公司的诚信为首要标准。用学术一些的语言来说,即投资那些具备良好“公司管治”的上市对象。

汇丰和长实,都曾经是他的重仓爱股,也为他赚到大把财富。他之所以买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两家公司的公司管治都不错。

“汇丰没有绝对控股的大股东,但是管理层全部是富有经验的行业精英。而且说话算话。公司每年四次派息,把利润和股东共享,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这只股票的股息率是相当高的,这样的公司很少见。”老金说,“只要你是投资港股的基金经理,几乎没有不买汇丰的”。

汇丰在和投资者的互动中,体现出高度的透明度,这一点也令老金相当欣赏。在金融海啸之后,汇丰面临美国司法部的重重调查,股价严重受压。但是汇丰在年报以及每次投资者见面会上,都会把相关的诉讼进展做清清楚楚的介绍。

“被美国司法部调查的公司很多,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我们其实并不担心这些公司被美国罚款,我们担心的只是它们隐瞒自己被罚的金额,或是拨备不足。汇丰不同,实际上它每次披露中报和年报,都有披露诉讼进展,也披露了拨备情况,我们发现这些拨备金额是完全足以覆盖诉讼可能产生的损失。”老金说,“这是好事,也有利于股价充分消化这些潜在的不利消息。”

除了诉论问题,汇丰管理层对于公司是否会融资,以及打算斥资多少进行回购等等,都有相当明确的策略,而且基本上说到做到。

和汇丰一样,长实也是过往几十年以来老金的底仓股之一。

他比较推崇李嘉诚的人品。老金说,自己曾经跟着长实做过几次交易,都赚到了钱。

他打趣说,长实的房子在香港口碑“麻麻地”(即一般般),为了赚钱真的是想尽了各种方法,住起来感觉不怎么舒服。但是并不妨碍它都卖得挺好,这说明什么?你应该买长实的股票,能赚钱,但是买它的房子却不一定好住。

“老李跟现在不少内地企业家很不一样,他答应过你的,一定会做到,用广东人的话来说,就是‘把牙当金用’,以前老派的中国商人做事不是靠合约的,是靠信用的,老李很讲信用。”老金说。

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李嘉诚高薪聘请了霍建宁。霍建宁是香港最著名的超级“打工皇帝”,也是香港税务局薪俸税的纳税大户之一。据港媒披露,在2006至2007年,他的收入是1.3亿港元,是当年香港薪酬收入最高的人,有媒体统计,霍建宁自1994~2014年的收入达25.4亿港元。其打工皇帝的记录一直保持了19年,直到2017年才被腾讯总裁刘炽平(以2.37亿人民币年薪,相当于2.96亿港元)打破。事实上,霍建宁2017年年薪连分红高达2.1亿,仍然大幅抛弃一众行家。

老金认为,作为家族企业创办人,李嘉诚能用香港最高薪酬标准聘请高级经理,显示出他对公司股东的负责任心态。

“你再看看中资企业和中国内地的民营企业,有哪一家老板有这样的胸怀?”老金说,“这也是为什么长实能频频受基金经理捧场,而那些民企频频被做空。”

“他的团队当然不止霍建宁,在全世界都有精干的人为他收集情报,做客观的分析决策。正是这些在全球高薪聘请的专业经理人,协助长实制订了非常好的策略,你看他每次的策略性转身,在时点上都相当具有前瞻性。”老金说。

不少海外投资者认为,国企比民企更有诚信。但老金并不这么看,他觉得应该从企业当家人的人品来判断,而非看国企还是民企。他举例说,自己就非常不喜欢当年华润的当家人宋林。

作为资本市场的老手,老金见过大量的上市公司负责人,可谓阅人无数。对于宋林的作风他表示非常不认可,觉得很官僚,对投资者没有说什么实质的有用的信息。

“有一次,投资者见面会后,宋林主动伸出手来想跟我握手,我借口自己的手刚吃完东西不干净,躲过去了。”老金说。“结果没想到,几年后这人真的就出事了。”

除了宋林,他也提及另一位某国企地产公司的老总。

“名字我就不说了,但是你猜猜这人跟我握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他在往回缩手。我第一次跟人握手发现有人缩手的。用广东的说法,跟你握手时又缩回去,这人是很不可靠的,关键的时候他会跑掉的。”老金说,“你又想做生意,又要往回缩,没有人是这样做大事的。”

这家企业本想来香港上市的,后来就放弃了,只是买了一个壳做更名。再往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老金认为,这与管理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投资到最后还是看人”,他总结说。

为何香港没有年轻基金经理

老金也承认,要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和诚信,需要长期的观察。这也是为什么香港的基金经理没有年青人的原因。

香港金融业对年青人很残酷。

“没有5~10年以上研究员的经验,公司根本不会把钱交给你管理。而且到管钱的时候,也是先给几百万,再逐级增加。一旦出现亏损,卷铺盖走人是大概率事件。”老金说。

“现在跟着我的客户,最短的也有8年的历史了,目前还没有撤资的。”他自豪地说。

他守住客户的方法当然是有业绩成分,但更重要的则是凭行业诚信:每次基金业绩大涨,他就派发高额分红,把钱分给投资人。早年跟着他的投资人,获得的分红金额已经超过了本金。

“其实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管理更多的资产的确可以赚更多管理费,但是越大的盘子,越难以管理,对你的业绩记录反而是一种拖累。”老金分析说。

曾经有一年,市场实在沉闷,他找不到投资方向,干脆把基金规模大幅缩减,把钱大部分都退给投资人,然后自己去海外旅游了几年才回港。

他认为,相比之下,今天中国A股市场上的基金经理要幸运得多。他去内地考察,发现很多同行相当年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只不过做了两三年研究员,对行业的理解还没有经历一轮周期,便可以管理上千万,甚至过亿的资产,这在老金看来根本不可思议。

“在香港业内,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股市周期,没有输过钱又爬起来,很难获得投资人的认可。”他说。

对于A股涌现大量年轻的基金经理,他认为是件好事,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壮大了,资产管理行业也越业越受到追捧。值得提醒的是,希望这些掌握巨额资产的年轻人要保持理性,时刻想到这是客户的资金,搭载的是个人的长期信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