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杠杆”最后一程:从社融统计口径扩容谈起
作者 | 香江咀子
昨天统计数字出来的时候,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21万亿,是回升了。但刨除掉“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纳入统计口径”产生的7,000多亿,应该是不到1.5万亿。
大大低于预期。
图片来源:网络
某只学羊叫的Rap公众号又开始哗众取宠抨击“统计掺水”……
我一直主张不要过于简单地按思维惯性去理解政府的政策,那样时间久了智商会持续性“阴跌”。而关于这次地方专项债务纳入社融,绝非是统计掺水这么“水”的事情。
事实上,这次社融统计口径扩容,与此前7月份一次社融“扩容”前后呼应,并且和4月份以来一系列货币政策都一脉相承。
如果说2018年会被载入史册的两件大事,一件是中美贸易摩擦,另一件事,我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地方政府直接融资被认可”。
这第二件事,几乎可以与历史上的“分税制改革”分庭抗礼。今天的社融扩容,是对这第二件大事的统计政策上的配合。
图片来源:网络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这个词,在中国经济的语境中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行政上属于政府,但经济上他可以发行债务,可以投资,更像一个企业。地方政府债务过去一直以表外非标资产的形态,通过影子银行(信托、委贷、商业票据等)来获得融资。
而今年资管新规推出之后,非标资产大幅度压缩,通过影子银行为地方政府输血的途径渐渐堵死。人们曾经以为地方债务也成了这一轮“去杠杆”的重点打击对象。
然而,8月通过窗口指导银行购买地方政府债务以来,一系列新规的配合下,地方政府债务的地位一下子得到了提升。收益率在市场基础上增加40bp,使得地方债的价格一下子下降了许多,同时“享有与政府债券同等信用评级”,等于为地方债务提供了政府信用背书。一时间,银行买买买,地方债价格水涨船高。
“社融”与地方政府债务有什么渊源?
本次把地方专项债纳入“社融”对中国经济释放了什么信号?
今天,本文就带您穿越这眼花缭乱的迷阵,来洞悉其背后的政策本质。
一、央妈的政策组合为“地方政府债务”续命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最早起源于朱相的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千好万好,但结果导致了地方政府权力大,但是税收所得很少,这就为日后地方政府借债的问题埋下伏线。
到了2009年温相的“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大搞基建房地产需要钱,但钱从哪来?正规银行贷款根本无法满足。这就要靠正规贷款以外的一系列途径,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到期贴现票据等,这些途径后来被人统称“社融”。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方式在后来2012年到2013年的金融自由化、2014~2015的加杠杆之后,渐渐绑架金融体系,成为尾大不掉之势。更有甚至,其中一部分债务以各种金融产品的形式,转移到了平民百姓的资产负债表上。后来,去杠杆过程的痛苦,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注定了。
我在《写在去杠杆进入下半场之际》这篇文章中提到过,
“去杠杆”的后期,货币环境一定是宽松的,即达·里奥所说的“债务货币化”。要通过大量制造流动性来冲淡强制去杠杆带来的经济痛苦。
而当4月17日晚间央行宣布“定向降准”的时候,“去杠杆”政策的执行进入下半场。
之后的工作就是源源不断地释放流动性。到目前为止,央行采用的是两招:
1. 货币发行基础置换
2. 货币发行基础扩大
4月17日的定向降准属于第一招,即用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去置换MLF。
6月1日MLF抵押品扩容属于第二招,将一些优质企业债、绿色债等纳入MLF可接受抵押物。进一步扩大货币发行基础。
二者齐备之后,果然,到了6月20日,央行一次性向市场投放2000亿的一年期MLF;而随后不久,7月份又有5020亿MLF投放。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些钱会吹起房价泡沫,也有些人认为会造成股市反弹。事后来看,这些推测都是老套路,并没有理解央妈的真正用意。
六七月间,股市并未反弹,债市反弹有限。大水漫金山,水留银行间。到了8月,“窗口指导”再现。我们藉此洞悉央妈的真意。
图片来源:网络
在央妈的“指导”下,各大商业银行“被”购买地方政府债券。为了按住银行买买买,央妈承诺给予“国债信用”,且给予40个bp的收益率优惠。胡萝卜加大棒,银行们终于开始高兴地买买买。
恍然大悟。原来又降准又换MLF,放出来的这些水(钱),是为了给地方债务兜底。
至此,久悬不决的地方债务问题,终于新答案落了地。银行购买地方债务,此例一开,地方政府债务在金融体系里终于过得了正式的地位,而地方政府债有了“国家信用”,今后可以挺胸昂头地借钱了。
大功告成,但是留了一个“手尾”。
那就是记账的问题。以前城投债通过影子银行,最终以理财和信托等形式,趴在千家万户的资产负债表上。之前这部分,从国家统计的角度,计入社融,算是广义大融资的一部分,拿货币发行的M2去对。
然而,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后,银行表外这块一部分被干掉,一部分被按回表内,这样一来,社融会少了一大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8月份经济数据出来之后的社融“断崖式”下跌。
因此,少了的这一大块,要找地方补回去。那么少了的这一块去了哪呢?就在银行“买买买”的地方政府债务中。
这部分,之前是通过表外业务对影子银行,现在银行可以直接买买买了,成了“表内”,那么如果还沿用之前的社融统计口径,这部分会凭空消失。所以,这次口径调整,要把它补回来。
为什么地方债务这部分“社融”那么重要呢?这一系列“组合拳”,接下来又会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做些预测。
二、“印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逻辑
今天是2018年10月。可以说,此前5年的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还债问题来进行。
还债需要有钱,没钱就要“印钱”,而“印钱”要有印钱的逻辑。这里说明一下,政府印钱可以没有理由,但不能没有逻辑。至于“印钱的逻辑”,说到底,那就是货币发行的逻辑了。
我们都知道,直到8·11汇改之前,人民币的发行都是以外汇占款为抵押的。这套以外汇作为本币发行依据的做法,在2008年前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但2008之后,美国经济开始往下走,中美贸易虽然还在增加,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那么外汇占款的发行空间受挤压。我们必须为人民币发行找一个自己的逻辑。
一句话,中国货币发行的“内生性”越来越强:国内对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对货币数量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外币(美元)的影响越来越小。
2014年9月业已推出的MLF,是用国债、国开债、以及高资信的企业债和政府债作为抵押的一种货币创生手段。这套体系玩了不到一年之后,2015年8月11日,我们便宣布跟美元脱钩了。
图片来源:网络
老生长谈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财政赤字其实是不足的,因为贸易总是顺差。贸易顺差,政府不需要借钱,最终就没多少国债发行。这样几下子下来,发现国债都给抵押MLF了也发行不了多少人民币出来:抵押品不够用。
这个现象在2016年和2017年不甚明显,因为毕竟跟美国生意还是做着,外汇占款还够用。
但到了2018,眼见着贸易摩擦起来了,外汇占款将面临大幅度缩减。这个时候如果不寻找新的货币发行方式,那么通缩紧缩“剪羊毛”就要来了。所以央行行动起来了,“定向降准置换MLF”、“MLF扩容”、“MLF投放大放水”交替进行。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人认为政府“印钱”是一个很随意的事情。其实大不然也。为了给地方政府债务“续命”,又不至于使经济体的宏观杠杆率继续升高,这几年央妈财爸可以说是操透了心,而“降准置换MLF”、“MLF扩容”、“银行购买地方债务”等这些政策,虽没有QE那么横空出世般雄伟,但也是难能可贵的金融创新。
但我们仍然要明白,兴一利必生一弊,任何要都有副作用。政策制定是要衡量,副作用是否会在将来比原来的病带来的麻烦更大。
至于此后的政策预测,在我看来很简单,受到钱的地方政府,应该会各自出台自己的政策。这不,前几天深圳市政府说要拿几百万去救上市公司。这些钱就是从前面说的那些逻辑中获得的。
三、几点隐忧
前面把当下的经济面貌简略地摹画出来了。政策组合拳一路走到现在,逻辑与原则上并没有明显失误。股市牺牲了,上市公司有点疼,经济痛苦的烈度比前几次大一些而已。
除此之外,有几点隐忧是需要适当提一提的。
①企业生存空间压缩
社融向来是衡量经济体向企业提供融资的规模。但新的社融统计口径把地方政府纳入进来,虽然是把之前由于资管新规落实被踢出去的部分加回来,属于腾笼换鸟,但存在的问题是“新鸟”和“旧鸟”的脾气习性都是不同的。
企业的本性是盈利,而政府的本质是公益。地方政府在上世纪最后一个10年中过度企业化的恶果,我们都很清楚,就是土地财政,政府开始与民争利,与企业争利。
按之前的统计方式,社融这部分钱,是真实去到企业,为企业提供融资的;但现在的方式,社融中有一部分会停留在地方政府,而最终是否下去到企业那一层,统计结果上是看不到的。
假如我们默认企业(特别是民企)的效率是高于政府的,那么按照新的统计方式,如果有一部分钱留在了政府层面(例如,政府直接投资出去或者用于公共事业、医疗、养老、教育等),那么原先通过社融获得资金的企业,生存空间会被压缩。
企业是经济体的细胞,没有一个个企业,经济复苏从何谈起。在把原本可以为企业输送一定资金血液的途径堵掉之后,理应开通新的通道。而不是简单地把这块都拱手送给地方政府债务。
②政府加杠杆
前文提到地方政府融资的渠道已经建立起来;这样虽然可以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有可能从根本上遏止房价上涨,但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大举加杠杆。
众所周知,政府的职能不是盈利,而是为居民提供公共设施、服务,以及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事实上这些产业一般都是亏钱的。
举个例子,中国城市除了香港之外,其它地铁几乎都是亏钱的。但是一提到基建,每个城市第一想到的仍然是 —— 建地铁。
医疗每年政府拨款数目惊人。养老更是亏空惊人,之前的钱花完了,现在新交的钱不够多。
这些情况的逼迫下,政府都有举债的动机。财政拨款属于统筹,有一个宏观调配;但如果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借钱,而借了钱是用到这些领域,那么最终很可能永远都还不上。这就成了潜在的风险。
西方许多国家高企的政府债务,就是因为社会福利太高,而经济产出不足,于是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③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贬值在前几轮防水下已经发生,6月下旬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6.4附近一路贬值到6.8。同期许多新兴市场货币都发生了大跌或者崩盘。
贬值的因素,其实并非是简单的放水,而是人民币的构成因素中外汇占款的比重越来越低。说白了就是,货币总数变化也许并不大,但是以美元(外汇储备)为抵押的那部分占比越来越小,那么贬值压力就会起来。
更要命的是,美国处在加息周期,而中国面临经济下行。人民币汇率在中美两国经济步调的时间差之中被撕裂。
如果继续以扩大抵押物范围这种“点债成币”的方式来增加货币发行基础,那么外汇占款的比重会越来越低,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贬值本身并不是问题,但贬值压力或幅度过大,或贬值太快就会集聚风险。所以在宏观审慎框架下,一定程度的外汇管制仍然丝毫不能放松。
四、结语
煽情的话其实并没有很多。政府所做,是在帮助居民、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为前几年透支的东西还债。行情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在收割之前加杠杆参与股市和楼市投机的坏人。而这些年从未加杠杆,不炒股不炒楼的人,到现在,毫发不伤。
不负责任的政府如拉美那些国家,政府跑路,汇率贬值,恶性通胀横行,那才是真正的收割全民。
图片来源:网络
加杠杆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加上去了;而去杠杆,没有不流血玩命的。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去杠杆,都经历了极大的痛苦与社会情绪。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失败的案例。
天佑中华,此次去杠杆成功;祝每个人,走好去杠杆的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