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般的“开门红”:信贷社融双刷历史新高
2019-02-18 10:00:00 来源: 上海证券报

  这次的信贷“开门红”来得不一般。央行15日发布数据显示,1月新增贷款3.23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64万亿元,双双刷新历史纪录。

  “天量”信贷和社融数据背后的原因值得挖掘,货币政策有无转向、信贷投向何方、融资结构是否改善等问题也广受市场关注。当日下午,央行召开金融统计数据解读吹风会,相关司局负责人对此进行释疑解惑。

  吹风会上传递出的信息显示,贷款创造单月新高,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和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属于合理水平,不是“大水漫灌”。

  新增贷款、社融创纪录

  但非“大水漫灌”

  数据显示,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3.23万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1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3.4%,较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指出,1月份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和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2018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央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存在的约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研究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缓解利率约束等。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显现,货币政策传导也出现了边际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孙国峰表示,银行普遍有“早投放,早收益”、争取“开门红”的经营传统。从历史规律看,1月份是全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今年1月新增贷款情况与去年同期情况类似,与实体经济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属于合理水平,不是“大水漫灌”。

  “考虑到春节因素,应把1、2月份甚至一季度的数据统筹考察,不宜对单月数据过度关注。”他提醒。

  不仅仅是信贷数据,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也创下了历史纪录。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指出,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较多,增速明显回升,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是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的结果。

  从结构看,社会融资中占比较大的项目都出现了明显回升:一是贷款增速加快,同比多增较多;二是债券融资大幅增加;三是委托贷款降幅缩小,信托贷款由负转正,这是今年1月份出现的新特征;四是商业银行对企业商业信用的支持力度加大。

  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变

  1月份净投放现金高达1.43万亿元,市场因此有了一些疑问:稳健货币政策是否已经转向了?

  孙国峰指出,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没有发生改变。“稳健”是货币政策的工作原则和指导思想,强调了货币政策要以稳为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既要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也要把握好度。

  具体来看,货币条件要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及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既不能松,也不能紧;要根据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要求,实现总量适度,优化信贷结构,同时还要兼顾外部均衡,在多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

  从总量看,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节奏上也有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谈不上“放水”;从信贷结构看,主要是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明显加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较好地处理好了内外部平衡的关系。总的来看,货币政策探索并积累了不搞“大水漫灌”又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

  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1.7%,同比涨幅连续三个月回落。这是否意味着降息概率加大?

  对此问题,孙国峰指出,首先要更加关注实际贷款利率的变化。去年以来,央行采取了各种货币政策措施,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所以货币市场利率是下行的;债券市场中,国债收益率、企业债利率都是下行的;贷款利率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行态势比较明显。总体而言,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推动基准利率和存贷款的市场利率“两轨合一轨”,这个过程中要更多地发挥央行的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的传导作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