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博士 中国乡村搞科普
2018-12-07 17:12:00 来源:鄂尔多斯网

\

  戴伟在教孩子们做实验。

\

  戴伟

  “哇!升仙啦!升仙啦。”现场腾起一阵白色烟雾,孩子们欢呼大叫。眼前的场景,对于一年做五六十次化学科普的化学家来说司空见惯,通常,他也会对着孩子们“咯咯咯”地大笑。戴伟完全融入了中国式的生活,他会热情地向新朋友打招呼:“你好,我叫戴伟,戴帽子的戴,伟大的伟。”

  戴伟是牛津大学博士,1996年就来到北京化工大学任教。如今,他长年奔波于中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向那里的孩子们演示各种有意思的化学实验,时而器皿里火花飞溅、时而生成一大团或红或绿的物质。戴伟说,他希望通过科普来告诉孩子们化学的美,让中国的孩子乃至家长消除对化学的偏见。

  去年,戴伟在快手直播平台开通了账号,几乎每天直播做化学实验的他,如今竟拥有218万粉丝。

  每次做实验,戴伟都会穿一样的行头——一件XXL号的白大褂,还有一个带着黄色边框的护目镜。

  戴伟说,这个护目镜是他在英国买的,一副要6英镑,“你们什么时候要是没看见我戴护目镜做实验,抓住了我保证给你们10000元。”

  戴伟说,在中国很多孩子做化学实验时不戴护目镜,为此他前不久刚做了一条实验视频,把盐酸滴进了鸡蛋里,只看见蛋清变得浑浊了,“鸡蛋和人的眼睛都是蛋白质构成的,如果盐酸进了你的眼睛里,也会像鸡蛋这样,所以做化学实验,必须戴护目镜。”

  每年去五六十所高中教化学

  戴伟出生在威尔士,后迁居到英格兰的伯明翰。儿时的戴伟购买了各种仪器和药品在厨房做起了实验。由于经常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父亲便把家中花园里的一个小棚子腾出来,成为他一个化学实验的小天地。

  后来,戴伟顺利进入了牛津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又成了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后,毕业后任教于埃克斯特大学。1987年,戴伟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在南京参加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化学领域大规模国际会议。从那时起,戴伟几乎每年暑假都来中国,在各所高校、研究所作报告。戴伟也开始结识一批中国学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戴伟认识了北京化工大学的段雪老师,开始了合作研究。1996年,戴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辞去英国埃克斯特大学化学系教学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只身到北京化工大学任教,并加入段雪实验室。

  当时,段雪实验室用的几乎全是陈旧的国产设备。戴伟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之一来到了位于中国的“简陋”实验室,而且收入也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很多戴伟原来的同事都说他“疯了”。

  戴伟现任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在北京已经待了22年,每年才回英国一次,看望91岁的高堂。如今,60岁的他已经不带本科生和研究生,他的工作转向到全国各所名牌高中,“我们学校希望招到最好的学生,但很多人对化学有偏见,很多人说‘化学不好’,化工厂不好,做化工很危险,很多商品的广告里都会说,‘我们的产品是纯天然的,不含任何化学物质’,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我希望通过我的宣传,能为学校带来最好的学生。”

  戴伟说,他每年要去全国五六十所高中做化学实验的演示。今年10月,学生招生就进入关键期,戴伟的工作变得非常繁忙:“10月底,我在甘肃的8所高中上化学课,过段时间要去安徽的4所高中上课。”

  戴伟发现高中生对他的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一些学生说:“我们上了那么多化学课,觉得化学很无聊,现在看到戴伟老师做实验,原来化学这么好玩。”

  戴伟希望学生们能感受到化学的美,于是,他渐渐把化学实验推广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我想让孩子们在更小的时候感受到化学的美,我觉得台下300个学生,能够有1个成为化学家,那我就成功了。”

  网络直播会让知识更公平

  如今,戴伟不仅给城市的中小学生演示化学实验,还来到四川巴中、甘肃靖远等广袤的中国农村,演示他酷炫的化学实验。实验器皿里时而火花四溅,时而产生一团团或红或绿的新物质,他时而让发黑的苹果恢复原来的颜色,时而向天射出一束穿云箭……戴伟很重视实验效果,尽量能产生魔法般的吸引力,但他最重视的还是实验安全,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戴上护目镜,同时实验会避免使用爆燃、有毒、有害物质。很多孩子看到戴伟的实验,会发出热烈的尖叫。不少孩子也非常喜欢胖胖的戴伟老师,前不久,还有一个孩子做了一个猪八戒的鼻子面具,给戴伟戴上。

  从今年年初开始,戴伟就开通了视频社交平台快手的账号,在那里介绍他的化学实验,力图让更多人对化学感兴趣,并消除中国人对化学的偏见。

  戴伟前后上传了60多条实验视频,很多视频都是在他做科普时拍下的,更令他惊讶的是,他的粉丝突然增加到了218万,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前不久,他还上了央视,和主持人撒贝宁一起向电视观众直播化学实验。

  戴伟告诉记者,他特别希望在大众平台直播自己的实验,“我不想上科技类的(媒体),因为我怕一说科普,人们就没兴趣看了。而这个平台,有很多人在跳舞、唱歌,大家都很爱看,观众也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在这里直播一方面更加公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我的实验,另一方面更加高效,以往我做一次实验,最多能让300个学生看,但如今一下子可以给几十万人同时在线看。”

  戴伟说,很多粉丝会给他留言,“我发现中国网友非常幽默,前不久我燃烧了一颗橡皮糖,放出了很大的火焰,证明这种糖果含的能量很高,告诫大家少吃糖,没想到很多人就拿我开玩笑,因为我很胖,他们就说戴伟老师糖一点没少吃。”

  不少网友会激烈讨论戴伟的实验,比如有网友表示,盐酸可以用小苏打中和,要是盐酸进入眼睛,就可以滴入小苏打。还没等戴伟反驳,另一位网友就留言道,小苏打中和盐酸可以,但盐酸和眼睛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不可逆的。“中国网友非常好学,他们的讨论让我非常高兴,化学得到了普及。”戴伟说。

  中文的专有名词很好学

  戴伟的中文说得非常棒。戴伟告诉我,1987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在离开英国前一个月,就开始拼命自学中文,没想到很快就掌握了日常的中文社交词汇。以后的每一年夏天,戴伟都要到中国来一次,每次出发前,他都会花1个月的时间复习中文。

  戴伟说,他1996年来到中国任教时,中文还说得不是很溜,但如今他的中文甚至已经开始夹带“京片儿”,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称为“铁哥们儿”,中文的突飞猛进,得益于戴伟特别乐于融入北京的中文群体,而不是每天和那些说英文的朋友在一起。

  戴伟说,中文的专有名词远比英文的好学,在掌握那些中文化学词汇时,他感到毫不费力,“英文如果没有这个词汇,往往要从拉丁文里造出一个新词来,但中文却很形象、很好学,比如计算机英文会是computer,而中文却很形象地称为‘电脑’。”

  戴伟常告诫很多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他们都考过了托福、雅思,但很多学生出国后还会出现华人抱团的现象,缺少的语言环境,会导致学生们的英文水平退化,并不利于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让我惊叹”

  距离戴伟第一次来中国已经31年,谈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戴伟非常感慨,“化学是一门研究变化的学科,改革开放前9年我没有看到,但中国这31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让我惊叹。”

  戴伟记得1987年初到中国时,他住在上海一个并非特别远郊的地方,傍晚6时他出门去吃晚饭,却已根本找不到饭馆,“当时的那些国营食堂只开到下午5时30分,时间一到,师傅们就准时下班了,他们才不会等你呢。”

  戴伟说,现在,中国什么都有了。有高铁,有各种手机应用,方便大家的生活,这种变化的速度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当时的情况是你无法想象的,但现在,我们24小时都可以吃得很好。”戴伟说,自己每次回英国,他都感觉没有什么变化。

  初来中国时,戴伟带上了英国的咖啡豆和奶酪,每天早晚,就自己煮咖啡豆喝。1996年到中国任教时,戴伟每次回国都要一口气把咖啡和奶酪吃个够,但现在,他根本不需要再回国一解相思之苦,“在北京,我什么都可以买到,我还知道有个外国人开的奶酪店,味道非常出色。”另一件让戴伟惊叹的,是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水平,“我22年前刚刚加入段雪实验室时,那是一幢小平房,里面摆着两三台陈旧的国产仪器,老师也只有两三个人,但现在实验室已经有十二层楼,拥有国际一流的实验仪器,还有40名非常专业的科研老师。”

  参加老专家科普团继续科普

  在中国,戴伟已经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但戴伟表示,他并不愿意回到英国,而是希望继续自己在中国的科普。

  “我离开英国太久了,回国时能真正一起聚聚的好朋友寥寥无几,我最好的朋友都是中国人,所以我想继续留在中国。”戴伟说,他最近参加了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这个演讲团的要求很高,想进去先要给团员讲课,有些老教授因为讲得太专业、太学术,还被拒之门外。”

  戴伟说,科普演讲团里的很多老教授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团里一位快80岁的老教授,一年演讲了近200多场。2004 年,戴伟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聘为高级会员;2005年,戴伟荣获了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8年戴伟获得由英国王室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中的官佐勋章;2014年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功勋外教”奖。

  未来的很多年里,很多孩子还将看到满头白发的“圣诞老人”戴伟,操着流利的中文,制造出很多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大象牙膏”“捉妖记”“穿云箭”“法老之蛇”……随之而来的,还有孩子们兴奋的尖叫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