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道,武汉百年商脉,昨日重现。
在汉口商业博物馆,分门别类整理了汉口老字号,布匹、绸缎、金号银楼、餐馆酒楼、钟表眼镜、文化用品等,汉口老字号超过113家。
现在,17家老字号原址迁回,同时6家老字号落户吉庆街。改造两年后开街首日,记者在中山大道现场看到,只要是老字号,门口的排队长龙直至路边。
上午11时的蔡林记,武汉人拿着热干面在路边吃的景象重现。五芳斋的负责人吴峻告诉记者,中山大道老新结合,将老店元素导入,百般滋味一口回味,“可以说武汉的传统风味,都能在中山大道找到了,前两日的日均销售额已经翻番”,他说。吉庆街入驻的老字号还有冠生园、汪玉霞、黄鹤楼茶叶等。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人行横道大幅拓宽,中山大道业态在地域上进行了分门别类,一个街区一个特色:吉庆街至南京路,美食一条街;美术馆为文化用品一条街;保成路到原六渡桥天桥路口,婚纱摄影;武汉工艺大楼一带,以工艺品黄金珠宝为主;江汉路到大洋百货,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百货业态。改造前常见的各类小吃,隐蔽到了主路的背后和Happy站台内,杂乱一扫而空。
“干净!洋气!”一大早从北湖赶来的王女士10年前家住永康里21号,昨日她坐在永康里街头博物馆的竹床模型上,一边回忆当年一家人在路边用竹床纳凉的情景,一边感叹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带来的新鲜感。
来自澳大利亚的迪恩·图希昨日在中山大道观光,他很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涂笛音”。在他眼里,中山大道堪称完美,作为武汉女婿的自己要常回来看丈母娘。
中山大道业态升级是全市近年最大规模的商业提档升级,涉及商家580家,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记者从商务部门获悉,昨日开街仅完成业态调整的一部分,预计调整在2017-2019年间完成,向国际知名商业大街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