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遇见背琴人
2017-01-03 08:27:00 来源:长江日报

·苏醒的音符·总觉得一个背二胡的孩子,往往会有一个跟民族乐器有关的长辈在背后注视着

文/黄披星

不时在街上,能看到一两个背着琴行走的身影,如同看到一个个关于音乐的故事,或者说是看到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希望。这些背琴人除了是街道上隐约的风景之外,还总能够给人一种“这个人将会拥有一个与音乐有关的美好前程”的慨叹。当然,除了下意识的感慨,这样的场景细究起来也是有趣的。

背琴的孩子最多见。这自然会让人想起学琴的孩子,都会经历很多来自学琴过程的辛酸。当然这样的辛酸中,父母的付出往往还大于孩子们一点点在琴键上的攀爬。而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免觉得一个背琴的孩子,似乎也在无形中有了更多属于未来的机会。琴童时期难熬的技术积累阶段,音乐也在他们内心植入,以后一定会不断获得来自音乐上的许多慰藉。

从乐器的种类来说,背二胡的和背小提琴的孩子最多见。总觉得一个背二胡的孩子,除了经济和乐器的轻便之外,往往会有一个跟民族乐器有关的长辈在背后注视着。这种情况更具有传承上的意味,想起来也更让人会心一笑。而背提琴的孩子,总有一些更有个性的表达在里面,似乎因为某种帅气的思路和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朦胧想象,也在隐隐中引领着一个孩子的学琴之路。

当然,更具浪漫意味的是那些背着吉他的年轻身影。无论是去学琴的年轻人,还是背着吉他去流浪的年轻人,吉他带给人的感觉总是更加自在随性。这样的乐器给年青一代的身影增加了很多自由的气息。那种朝气,带给人更多的希望和对音乐的向往。他们行走的身影,也给一条行色匆匆的街道增添了来自音乐的隐形活力。

当然,也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来自年长者的趣味。有一次,在一个著名景区里,遇到一个开着旅游用品店的名叫扎西的老人。他有一把土吉他,看起来像三弦,弦是塑料弦。他给我弹了两首当地的民歌,一首是《采花》,还有一首我叫不出名。他弹得简单,却很快乐,我听得也很快乐。吉他虽然更像年轻人的乐器,而在老人的手上,吉他的音色却是莫名地辽远而又回味无穷。

当我们在城市的某个天桥碰到一个驻街弹唱的年轻人,或在地下通道的拐角处遇见一个拉提琴的人,或是在某个城市的地铁口和十字街头遇见一些上了年纪的拉胡琴的老人,还有一些拉着音箱在市场路口大声歌唱的残疾人,总觉得这样的遇见中,有一些属于音乐的部分,让这样的场景看起来不会那么伤感,也总有一些因为音乐的真实诉求而带出来的美好在牵引着行路匆匆的人——哪怕这只是短暂回顾的某一个瞬间,也是好的。

更有意思的是那次在去九寨沟的路上,碰到一个背着中阮的老人,问他为何背着阮上山,他说:跟几个人约好各自拿不同乐器来交流。那样的路上碰到这样的老人,实在是让人觉得愉悦。跟这样的背琴人一起行走和交谈,觉得我们的步伐都是很轻快的。我一直觉得他是在找:可听之人。

当我们环顾四周,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些属于地方音乐的集聚区。总会有一些老人,略少点的年轻人,在某个周末,他们相约在一些街区、老人活动中心、公园或者某个热心人的房子里,来一场音乐的欢乐聚会。当我看到这些老人们,在晚饭前后,背着各自的乐器,匆匆去赶赴一场关于音乐的聚会,都不免让人想到:那就是关于我们未来生活——趣味的样板。

每一个背着琴行走的人,都在赴一场美好生活的约会。

黄披星艺术研究者。创作以诗歌为主,兼有音乐随笔。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