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食品,吃要科学
2017-01-07 01:51:00 来源:长江日报

非遗食品,吃要科学

记者刘功虎

非遗食品,有的胜在食材,有的胜在工艺,有的胜在餐饮流程或者说消费氛围。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食品的基础营养都比较丰富,荤素搭配讲究,流程都比较复杂,规矩多。这些是其基本特征。

以法国大餐为例,它从开胃酒始,利口酒终,蔬菜、鱼肉、奶酪和甜点必备,一顿下去,人体所需营养不仅足够,而且往往盈余。

人们常说,这世界最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只剩了两种,一是语言,一是食物。纵观世界大部分非遗食品,之所以能申遗成功,都是因为迥异的地方特色,加诸外观之上,导致他们在“外地人”眼里十分稀奇、稀有,从而引为珍稀。这种珍稀性,是脱离营养来判断的,因为细究各类食品的营养构成,都无非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等。是其外在品相、工艺流程等非营养因素,成就了它们的遗产价值。

所谓“好吃的东西”,本是人体必需品,因为种种因素它们变成了奢侈品,而自然的选择又是那么顽固,它让人们对这些东西始终保持狂热,记忆历久弥新。脂肪和糖,本就是优质的能量,肉类是优质的蛋白质,烧烤油炸能杀灭寄生虫,盐是生物电位产生的因素。在营养匮乏年代,或者在距离远到难以交换的两地,这些必需品互相都成了对方的妙品,强化人们难耐的渴求。

而那些决定申遗结果的“外地专家”,他们跟我们一样,视觉上的新奇、味觉上的新鲜,同样是他们据以判断的根本动力。

地中海饮食之所以被人引以为傲,是因为很多水手常年漂泊在外,他们常遭遇航海中食物缺乏的问题,所以他们对脂肪和糖类营养缺乏的耐受性很高,也更喜欢吃高糖高油的食物,甚至汤加择偶都是以储能型的胖姑娘为美。在他们的持续推介广告下,地中海饮食成为顽固的食品一族,成为一方文化符号,现在更升级为世界级非遗饮食。

因此,非遗食品也好,一般食品也好,终究不过是食品。是食品就逃不过一个规律:纵然万般美味,千万别过量。任何美食吃多了都是灾难,鲍鱼也能成砒霜。营养规律最重要的准则是均衡——动物油吃多了就吃点植物油,荤多了就素一点。

或者在营养之外下功夫。像法餐那样,“调调”甚至比营养更重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