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望与权力
2017-01-10 04:20:00 来源:长江日报

·辉格笔记·声望既经建立,确可带来权力,个人一旦占据互惠网络中心节点的位置,便会自动吸引更多追随者和拥护者

文/辉格

建立与维护自己的声望,是人类行为的一大动机。经济学家早已注意到,该动机是许多消费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它构成了某些门类商品的主要甚至唯一价值基础,而且看来有着古老的渊源。考古学家发现,用于此类目的的物品在远古人类遗存中占了很大比例。

拥有声望品,是对既已建立的声望的展示,大约传达着这样一些信息:我具备不俗的才智与鉴别力,据此取得了相当成就,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不乏仰慕与追随者。总之,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交往对象。

高声望者不仅有着出色的个人禀赋,更重要的是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本,正是后者赋予他们社会交往中的吸引力,也让他们愿意投入资源去经营和维护社会关系,因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越用越多的东西。

假如你和很多人建立这样的关系,并且频繁动用这些关系帮助他人,从而成为所在社会互惠网络的中心节点,便可为自己赢得巨大声望。在人类学家蒂莫西·厄尔看来,如此建立的声望是早期社会政治权力的一大来源,也是推动社会从游团向部落继而向酋邦发展的关键组织元素。

不过,和其他依赖网络效应的东西一样,声望的建立也面临着启动障碍:经营社会关系的成本很高,需要经常设宴请客,需要大宅子招待客人,有时还要收留孤弱或供养门客,虽然社会资本最终会带来回报,但在突破盈亏平衡点之前,需要大量前期投入。

在有些学者看来,基于声望的权力,只有在社会地位已经发生相当程度的分化之后,才可能出现,而不是最初引发社会分化的先行元素。

然而,人类学家约瑟夫·亨里克在其新书《人类的成功秘诀》中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强烈的学习需求,为声望建设提供了启动机制;因而声望在人类数百万年文化进化历程的早期便已开始起作用。

由于进化路径的特殊性,我们的绝大部分生活技能需要后天习得,而且与这些技能相关的知识多半是无法言传的,需要在直接的观察、模仿和实践中学会,于是我们发展出了许多心理机制帮助我们高效学习,比如强烈的模仿倾向,领会他人意图从而更有效的模仿,以及挑选最佳模仿对象的能力。

在判断身边谁最值得学习时,人们会利用多种线索:直接观察他运用某种技能时的表现,他以往取得的成就,他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

亨里克指出,幼儿天生地对这些线索极为敏感,而同时,这些线索与构成声望的那些元素高度重合。或许正是生活技能,以及让某些人善于且乐于为后生言传身教的那些个人禀赋,为建立声望提供了启动资本。

学习者和他们的家长乐意为这些楷模提供各种互惠性报酬作为学费,比如帮助做家务、照看孩子,充当无偿或低报酬的助手,为宴席提供食物或劳力赞助,在纠纷冲突中站在他一边等等。这些回报进而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社会关系,积累更多社会资本。

无论声望机制是否果真发端于学习需求(比如,语言才华和社交技能也完全可能为建立声誉提供启动资本),声望既经建立,确可带来权力,个人一旦占据互惠网络中心节点的位置,便会自动吸引更多追随者和拥护者,因为接近中心节点是这些追随者建立自身社会资本的捷径,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心节点的地位。

对声望与权力关系的剖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没有世袭制的国家,一些政治家族也可能长期兴旺,而另一些裙带网又因某个中心人物的垮台而树倒猢狲散?为何从几位贵妇的客厅里会涌出一轮轮社会运动?为何学术权威越老越受其门徒推崇,即便其理论早已过时?

辉格独立学者,前自由程序员,出版有《自私的皮球》等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