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卖票,还要把电影当品牌来运营
2017-01-14 07:49:00 来源:长江日报

不是越大片就越赚钱

除了卖票,还要把电影当品牌来运营

记者万旭明

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档即将到来,多部大片正摩拳擦掌。但分析2016年的数据可以发现,高投入、大制作其实并不等于高回收,去年超过半数的上映影片票房不足千万元,投资过两亿的大片更是大部分亏本。对此,电影界已经意识到,单靠票房来赚钱已经靠不住了。

投资超两亿的电影亏了一大半

电影行业有多烧钱,看看成本就知道了。在2016年里,有10余部上映影片的成本超过了2亿元,其中《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美人鱼》更是双双超过了4亿元。但在成本前10名的影片中,只有《美人鱼》《澳门风云3》这2部最终盈利,其余则有300万至3.4亿元不等的亏损。

这其中涉及到电影特殊的收益计算方式,一部电影在院线产生的票房,首先会由专资办扣掉5%作为专项基金,并缴纳总额3.3%的税款;剩下的91.7%才是可分账票房,制作发行方与院线影城等放映方,通常会以43%对57%的比例分账。其中,发行方还需要收走可分账票款的5%至15%。最终落入制片方口袋里的,只剩下总票房的三分之一而已。

因此,一部制作加宣发成本超过2亿元的大片,至少需要6亿元票房,制片方才能收支平衡。然而,国内的大片市场并未成熟,2016年全年票房超过6亿元的国产片仅有12部,超过一半的影片票房不足千万元。相反,倒是《北京遇上西雅图2》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以6000万的投资博得了2亿元的收益,赚了个盆满钵满。

电影业不能只靠票房了

在上述的收益中,仅仅计算了国产片的国内票房而已,衍生品、网络版权、海外票房、广告植入等均未计算在内。但2016年国产片在北美上映后,除《绝地逃亡》凭借成龙的号召力收入3200万美元票房外,只有《美人鱼》《叶问3》《老炮儿》等3部影片收入过百万美元,对影片的收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在其他收益方面,乐视影业总裁张昭透露:“传统的衍生品、游戏授权、形象授权、互联网版权、电视版权、广告植入等,大家其实一直都在做,但是一直都做不起来。”在他看来,核心问题在于“品牌没立起来”。

以迪士尼为例,在2016年95部引进片产生的190亿票房中,迪士尼的9部独揽152亿元,类型涵盖动画、科幻、魔幻、超级英雄等各个类型。同时,它的产业已经深入到媒体网络、主题公园及度假村、影视娱乐、消费品与互动娱乐等各个板块。旗下除迪士尼传统人物外,还拥有千余个漫威角色、《星球大战》题材,内容与产业已能够形成互动。对此,张昭认为,国内电影公司应该重视票房,但也要摆脱对票房的依赖。对于手中的影片和题材,不应该简单地一卖了之,而应当学会将它们当成品牌来运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