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人机大战再起波澜,Master接连打败一个个绝世高手。于是一种习惯性的惊惧再度泛起,人类不敌机器的担心再度抬头。这些担心在一些人看来很奇怪,在我看来不无道理。对危险事物保持警惕,对不安全感的袭击时刻保持敏感,这些都是确保人类这个物种存续至今的重要法宝。要消解这些担心,嗤之以鼻不是办法。
遥想汽车被发明之初,当时就有人担心它会造成马车夫的失业——后续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马车夫作为一个工种几乎消失殆尽。我们今天据以反驳“新技术导致失业”的重要理由是,汽车在造成马车夫失业的同时,更创造了无数新的就业机会,衍生出了无数新的产业链条。反驳“机器会奴役人类”的理由是,围棋高手表面上输给了机器,实际不过是输给了同为人类的码农。
有了这些理由,我们就真的无需担心了吗?
就汽车而言,作为事不关己的后人,我们在心理上会更多看到新技术的积极面,而忽视马车夫失业这一曾经的事实。但是,新技术、新革命总在发生,也就是说,每个时代都可能出现“失业的马车夫”。作为历史的同路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马车夫。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都绝非“事不关己”。
就人工智能而言,那种自在自为的机器生命,在被证实零风险之前,我们都不能停止适度的担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类总要有一些冒险者和一些保守者,保持“生态平衡”。
在实际生活中,对待好的新技术、新事物,较为周全的看法或许是:从某种维度看,它们能提高人类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以更少的人能创造更多价值,创造更多岗位。从另一种维度看,它也可能给具体的人生造成冲击,相关者要尽量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冲击。两个维度都不能少。
《第四次工业革命》既让大伙对未来感到高兴、乐观,也为一些人敲响警钟。文/刘功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