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说错话
2017-01-17 09:19:00 来源:长江日报

·辩行记·你听说过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就把一屋子人都得罪光,甚至还误伤到自己的吗

文/周玄毅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说话,总是被当成人格和态度的外在表现。然而,事情没这么简单。

心里的声音有很多,哪句代表你的人格和态度呢?很可能哪句都不代表。因为大多数人说话,都不是像狙击步枪指哪儿打哪儿,而是像拿左轮手枪玩俄罗斯轮盘赌——话出口之前,脑子里各种想法咯吱咯吱乱转,扣动扳机那一瞬间,轮到哪发算哪发。人之所以会突然说出些匪夷所思的话来,多是因为这个机理。

比如说,我见过的最尴尬的说话场景,是某次饭局。高朋满座谈笑甚欢之时,有个朋友说他又得了个千金,一位长辈脱口而出:那还得再生一个吧?

人群瞬间石化,虽然我也在暗笑,但是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位长辈并无恶意,他只是脑子正好转到这个地方,就说出来了。

还原一下他的心理活动,大致是这样的:已经生了一个闺女,现在又生了一个,挺好啊两个孩子比较热闹,但他会不会是因为想要个儿子呢?这个又是闺女,会不会有点失望呢?那还得再生一个吧……

以上这些心理活动,就像一个飞速转动的轮盘,转到无关痛痒的地方,比如“好啊两个孩子比较热闹啊”,当然气氛融洽;但是如果说话不过脑,停在不恰当的地方,脱口而出的那句,就很可能让人尴尬。

再举个例子。你听说过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就把一屋子人都得罪光,甚至还误伤到自己的吗?我见过。多年前参加一个校园活动。一个学生见到我来,很兴奋,跑来打招呼,大声说:周老师,怎么这种级别的活动你也来了?!

空气凝滞。我看了看他,瞧了瞧全场观众,想了想自己,憋住一口老血,默默地坐下了。我估计他心里想的是:这个活动级别不高,周老师能来,是很给我们面子的,所以要表达一下感激之情。正常情况下,这个心理活动转化成话语,想明白了再说,就叫“蓬荜生辉”或者“不胜荣幸”。可是,如果放任自己脑子里的俄罗斯轮盘赌,转到哪里是哪里,就保不齐听起来有多怪了。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不,好戏还在后头。活动中间,我上台致辞,窃以为效果还不错。换主持人上场,只用了一个字,就让我彻底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至今我还记得,这位有着灿烂阳光般可爱笑容的主持人上台来,顿一顿,拖长音吐出那个神奇的字:行——我们进行下一项……

行?行?!这可还行?

别误会,我并不是在抱怨。很明显,“行”是一个过渡词,是这位同学脑子里滴溜乱转的轮盘的一部分,随机转一下,正好卡在这个点上了而已。问题在于,想法如果随机地表现为说法,心里面的声音若任其自由流淌,难免就会说错话。

而之所以存在“可以这样想,但是不该这么说”的情况,是因为言者可能无心,听者却总是有意,任何一句话,都要预计被对方解读成你的某种态度。没有预计,就是你的错。很多人说错话得罪人,总是辩解“我不是那个意思”,这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你既然说话就像轮盘赌,愿赌就要服输嘛。

总之,说错话,通常不是因为你人格缺陷或者态度恶劣,甚至也不是因为这话本身有什么问题——如果只是在心里嘀咕,这都是些再正常不过的想法,甚至就是正确表述的前导。只是说话既然被赋予了太多意义,你就不能任由脑子里的轮盘乱转,总得转一转,想一想,瞄一瞄,再发动口舌进行表述。这个过程,刚开始也许得费点时间,所谓“贵人语迟”;渐渐地会快起来,显得“不假思索”。但是无论多快,会说话的人,在话出口之前都会有一个反应时间,不会是在“赌轮盘”。而这个毫厘之间的反应,就是解决失言问题的关键。

周玄毅青年学者,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行深辩论,偶有所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