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工匠》(吕兵主编)
《大城工匠》是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第五辑,是“雕塑大武汉”文化行动的一个知名品牌。当下提倡工匠精神是在倡导并鼓励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的求是和求实态度。武汉市作协动员全市签约作家,积极投身这一意义非凡的文学行动中。24位作家的24篇文章,把24位具有工匠精神的实干家们,写进了大武汉的建设史和发展史。我认为类似这样的写作,对城市文化、对工匠本身、对作家对社会,都有向上向善的影响乃至促进。
《珞珈诗派》(王家新等著)
在2016年诗集出版中,长江出版社的《珞珈诗派》给我印象很好,因为读诗大概是每一个写作者的日常功课,能读到著名诗人王家新、车延高、李少军、李浩、黎衡、黄斌、陈勇、阎志等人的新作,可以提振文心。武汉大学珞珈山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珞珈诗派的诗人们一直致力于诗歌写作与研究,成绩连年,成就愈丰。我觉得,这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诗歌的发展,是一种具体实在的贡献。
《中国当代诗歌现场》(陈卫著)
《中国当代诗歌现场》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卫的新著,也是我2016年全部阅读中感到文学功底扎实才是一切优秀写作包括文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她的这部著作不仅对中国当代诗坛各种现象进行了全面扫描与观察,还对诗歌各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冷峻分析,尤对诗歌史写作、特色诗人的成长、个性诗作的成因,都进行了较为贴切的理性考究,读来有茅塞顿开之感,可以作为以后阅读诗歌的理论参照。
《琵琶弦上说》(杜鸿著)
杜鸿的《琵琶弦上说》是一部极具叙事语感的长篇佳作,作家的才情不仅体现在小说架构的精巧,还突出表现在对人物和事件描述的语言质感上,是一部随便翻开哪一页都能令人心动的佳作,我有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杜鸿的写作及其在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融互通。
《与孔雀说话》(王芸著)
王芸的小说集子《与孔雀说话》,是当代70后女性写作的一道亮色。她一直以其悲悯之心与廓清之态,在贯穿她全部的文学表达,她对时代变迁中不可避免的一切断裂和疑难进行了衷情叙述,读来痛彻心扉,思绪万端。
《自画像》《三大师》
(斯蒂芬·茨威格著)
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学成就很大,是经典作家,他的中篇小说全都是名篇,他是作家当中人类心灵的最佳猎手。在我眼里,茨威格的文学贡献主要是他的传记文学写作技法,《自画像》《三大师》《精神疗法》《与魔鬼作斗争》四本宏著,可以是枕边书。我不止一次给一些天分与勤奋都好的作家推荐过这套书,且提醒阅读重点放在学习茨威格观照人类心灵的方法及其文字使用技术。阅读茨威格需要超常想象力,因为茨威格的想象力远超许多作家。2016年再次浏览一遍,心得更多。这套书,我觉得以西苑出版社版本为最养目。
《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著)
米兰·昆德拉对当下世界的观察和描述,一直有着独到之处。一个作家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许多时候与常人有所不同,但要紧的不在观点多么相异,而在文学的表达是否真正个性充分,是否具有文学史的意义。重读他的名作《生活在别处》,恍若与作品中那位天才诗人的激情契合,其短暂而悲剧的生命令人唏嘘不已。这部获得过法国梅迪西斯奖的作品,沿用了昆德拉一贯的幽默与讽刺笔法,但反复阅读会发现作家更在意对爱情的思考,尤其倾向于思考那些怀抱青春的人对爱情的严肃态度。“爱情意味着要么得到一切,要么全无;爱情是完整的,否则它就不存在。”这是这部名作之中的主人翁雅罗米尔的台词,也是作家通过作品表达的世界观。
《楼兰姑娘》(彭绪洛著)
以一个梦境为结构,带领读者重返美丽的楼兰。
《空巢婚姻》(简媛著)
通过一家三代人的婚姻故事,挖掘人性深处的各种美好。
马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