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南极地质演化史证据
2017-01-24 11:15:00 来源:长江日报

22日,“海洋六号”科考队员在乔治王岛野外进行现场勘察新华社发

当地时间22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驶抵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域,开启第三阶段任务中的野外登陆考察行动。这是“海洋六号”首次执行极地陆地考察任务,也是中国南极科考一次“由海向陆、海陆结合”的地质勘探考察活动。

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此前已经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执行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专项调查22天。“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说,科考队在第三阶段“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完成本航次剩余的多道地震调查任务,一路开展陆地地质考察,“确保按计划完成科考任务安排”。

“由海向陆、海陆结合”是“海洋六号”此次任务的一大特点。“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付少英博士介绍说,基于海陆结合的研究思路,在本航次期间,科考队计划开展南极野外地质踏勘,为综合调查研究南极的地质演化史寻找关键性直接证据。

陆地地质考察计划以长城站为基地,选址乔治王岛,设计两条路线进行系统的地质取样等工作。登陆考察队将沿着设计路线了解地质概况,对沿途地质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同时进行少量取样工作,完成测线地质剖面描述及重点系统采样。

乔治王岛大部分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广泛分布玄武质火山岩,个别地区有少量沉积岩。中国长城站于1985年选址乔治王岛建立。此外,乔治王岛上还分布着韩国、智利、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科考站,是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地点。

付少英介绍说,登陆考察队按照南极有关条约,制定了安全、环保等规范,明确了科考人员出队踏勘时携带垃圾袋、把所产生的垃圾带回长城站基地封存处理等多项要求,以充分保持南极“荒野美”的原始地貌状态。

据新华社

链接>>>

“海洋六号”

这一路不断突破

首次“摸底”探测南极海域海底

近日,“海洋六号”通过连日在南极海域进行多波束扫描,形成了一幅南极海底三维地形地貌图。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海域开展大范围、全方位、立体式的海底地形地貌“摸底”建模工作。

首次采获南极海底生物样品

“海洋六号”日前在南极半岛海域首次进行箱式取样,从水深400多米的海底获取71千克的沉积物样品,并在沉积物样品表面发现丰富的底栖生物。

刷新中国南极海底地质取样纪录

“海洋六号”科考船日前刷新了中国在南极海域的海底地质取样纪录。

在一次重力柱取样过程中,“海洋六号”取得了总长度超过8.6米的浅表层沉积物,这一数值超过1990年至1991年中国第7次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四号”同类作业纪录1米以上。

一般而言,取样长度越长,反映的年限就越长,其物质丰富度和分析精度也随之大幅提升。此次经验,填补了中国在高纬度地区和浮冰状况下海底取样作业的空白。

据新华社

这是“海洋六号”科考船从南极海底取回的生物样品

新华社发

“海洋六号”实验室内处理好的重力柱取样样品

新华社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