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身体终于好转 想找计件工作补贴家用
2017-02-09 05:48:00 来源:长江日报

夫妻俩带着孩子散步,现在丈夫王华明的精神状态好多了记者彭年摄

记者魏娜

回顾

【一访】

2015年10月19日

陈慧君39岁的丈夫王华明,2014年初患上严重尿毒症,每天要腹膜透析4次,巨额的治疗费成为一家人沉重的负担。

【二访】

一周后

落实低保家庭的资格,适当提高低保金发放标准,想办法帮陈慧君找一些时间灵活的工作岗位。

【三访】

2016年2月

多家企业伸援手,合适工作找着了,陈慧君成为高速收费站保洁员

【四访】

2016年5月

丈夫出现尿毒症透析的并发症——腹膜炎,陈慧君无法工作,生活来源再次断流

【五访】

2016年8月

丈夫贫血严重急求互助献血人,医疗费用报销已经达到封顶线,靠社会帮助凑齐了住院费

【六访】

2016年10月

丈夫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大年初十,陈慧君在家里打扫卫生,丈夫王华明在一旁给她搭手,儿子正在屋里写寒假作业,一家人有说有笑。陈慧君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去年在医院住了大半年的丈夫神色如常,她感慨地说:“只要他身体状况稳定,少进医院,咱们家脱贫很有希望!”

“去年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已经都给我们落实了,也不断给我们想办法脱贫。”陈慧君说,去年一年,患尿毒症及并发症腹膜炎的王华明在医院住了大半年,仅医疗费就花了20多万,好在经过新农合、大病救助、低保、补充医疗分层报销后,自费比例很小。“去年从3月到9月,老公基本上都是在医院度过,重症监护室进出了几次,病危通知单也下了好几回,要不是咬牙坚持,我们可能就过不了这个坎了。”陈慧君说。

好在到了年底,王华明的身体状况终于好转,从一开始身边完全离不开人,到后来,他可以独自去医院做透析。正月初十,长江日报记者见到王华明时,他已经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中气十足、脸色红润。他甚至开始琢磨找点什么事做,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

现在这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陈慧君当保洁赚的1000多元收入,加上低保家庭的近800元补贴,一家人每个月的花销都在这每月2000元的进项里面。过年前,黄陂扶贫部门到陈慧君家慰问,送来了过年物资和慰问金,“我亲戚在过年前,送了1000元给我们打年货,把鱼、肉都买好送来,一家人总算开心过了个年。”

一直低头写作业的儿子,突然抬头对妈妈“抱怨”:“今年过年,你都没有给我买新衣服!”陈慧君摸了摸儿子的头说:“等你再长高一点,就给你买新衣服。”去年儿子差不多跟着姑妈过了大半年,等他们从医院回来,儿子又长高了半个头。

王华明说,在医院里躺着时,最想听到的就是儿子的说话声。现在王华明的身体状况稳定了,他每天的主要精力都用来陪儿子,陪他做作业,看电视。“与那段躺在病床上无助的日子相比,现在就是天堂。”为了少进医院,王华明每天有意识地做锻炼,在菜地里拔拔草,晚上吃完饭散散步。

陈慧君现在每天到公司去做两个小时的保洁,就回来照顾丈夫和儿子。年前用工紧张时,她接了个餐巾纸加工装袋的计件工,一家人干了两天,赚了180元,虽然钱不多,但却非常适合他们家的状况。这次打短工的经历,让陈慧君动了心思,“新的一年里,我想找点家庭手工这样的计件工作,这样我既能照顾家,又能赚点生活费。”

丈夫王华明自从身体好转后,一直叨念着出去干活,但被陈慧君一口拒绝了:“你不进医院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在陈慧君的“家庭手工”设想中,丈夫也算是一个劳动力,“我们家两个人都可以做手工,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保质保量给人家完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