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学(左)春节期间抽空简单装修房子记者郭良朔摄
记者汪文汉
【回顾】
【一访】2015年10月19日
一家五口4人病残
期盼有人能带一把
【二访】一周后
多家企业愿聘用他儿子
【三访】2016年2月
儿子出去打短工
他的年薪也涨了
【四访】2016年5月
扶贫队员助他开养殖场
【五访】2016年8月
树林有鸡鸭堰塘养鱼
养殖场初见成效
【六访】2016年10月
鸡鸭产蛋养殖场有收益了
每天开着电动三轮车,走村串户送鸡蛋。在村里,李常学俨然一个小老板。
去年初买的500只小鸡,如今已经收获满满。原来很少能吃上鸡肉的李常学,如今炖个土鸡是常事。李常学家的生活一天天红火起来。
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高家田59岁的李常学,全家五口人因病致贫:大儿子右小腿手术后干不了重活;老伴和二儿子、三儿子身材矮小,干活使不上劲。全家就靠他一个劳力。两年欠债3万多元。2月7日上午,当记者第七次见到李常学时,看到他是变化越来越明显——
上午10点,远远地就听到李家传出的电锯锯木条声,不时还有钉锤声。走进去,地上散落着木板。李常学告诉记者,去年家里收成不错,春节期间就打算把房屋整理一下,特别是把家里旧门都包一下,花4000元买了材料,请会做木工活的亲戚来帮忙。他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大儿子能找到对象结婚。他希望装修房子“筑巢引凤”。
记者走进李常学家的厨房,一股香气扑鼻而来。煤炉子上正用砂锅炖着土鸡。
李常学说,前几年,想吃鸡肉很奢侈,“自从去年扶贫工作队扶持办起家庭养鸡场和搞起养鱼、养猪后,想吃鸡肉,就去捉一只回来,想吃鱼直接去堰塘打捞。”
李常学两个猪圈眼下空闲着,去年年底,他把四头猪都杀了。江岸区驻村扶贫工作组队员江岸区纪委干部段海华、江岸区安监局干部刘志勇上门帮忙,1000多斤猪肉当天畅销一空,卖了1.4万多元。李常学留下10多斤猪肉过年。
过年前,他销售了200多只土鸡,收入1.3万元。自从去年下半年鸡蛋上市后,到过年前,光鸡蛋就卖了8000多元。
李常学还在村辖区的苗圃基地带班,经过媒体报道后,老板2015年就给他涨了工资,去年过年前,结算2016年的工资,2.4万多元。
李常学说,去年毛收入6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养的牛和堰塘养的鱼,“由于去年投入大,目前只欠1万多元的外债。”他说,“今年打算再进500只小鸡,再养几头猪,甩开膀子奔小康,和去年相比再翻番”。
说话间,李常学家里的电话响了,有人要买鸡蛋。原来李常学养鸡场成气候后,在扶贫工作组指导下,他在村外路边竖了个广告招牌,一有电话求购,他就骑着电动车送货上门。
李常学麻利地装了4盒鸡蛋,骑着电动车送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