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刘力恒在他的工作室里向记者展示他刚完成的作品记者彭年摄
记者欧阳春艳通讯员陈艺菲
“铆起搞”“过点细”“起篓子”,32岁湖北小伙刘力恒用棕刷、竹枝蘸墨写下这些有趣的武汉方言。昨日,他在武昌南湖花园的个人工作室里告诉本报记者:“今年,我先后将在吉隆坡、东京、巴黎、纽约、悉尼举办个人展览,向老外展示我们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
刘力恒大学学的是雕塑专业,2007年,大学毕业的他在武汉开设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虽然事业也渐渐经营得有声有色,刘力恒自己却总觉得“差点意思”。一次,他无意中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是一个外国小伙子正在教别人打太极拳。“我当时就想,外国人都在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人更有责任来传播,书法无疑是一个很不错的传播载体。”对书法有些爱好的刘力恒,开始试着用毛笔写一些类似“宁静致远”的传统书法条幅,“可是并没有受到特别多的关注”。
2011年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天,独自在工作室烧制陶器的刘力恒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了几个字宣泄情绪,并随手拍下来发在了微博上,没想到引来朋友们的纷纷转发。刘力恒突然意识到:“传统书法需要创新,年轻人其实更喜欢一些接地气的内容,我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尝试。”
就这样边写边琢磨,刘力恒又抛弃了传统的毛笔,改用棕刷、竹枝蘸墨写字,“我写书法并非科班出身,而这些工具比毛笔更易掌握,我写出的字会更富有趣味与张力”。刘力恒的创新很快取得了小小的成功,某天夜晚,他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写的“我好想吃车厘子”几个字,立即就有朋友开着车送来了好多新鲜车厘子,这位朋友的要求只有一个:把你这幅字送给我。
2015年,刘力恒索性拿着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去了国外。语言不通不要紧,事先查好攻略,跑去当地的艺术展上蹲点,还真有不少老外请他去给他们写点啥的。“看到外国人拿着我写的‘汉字真牛’拍照,我会莫名觉得兴奋。”刘力恒说。
去年,找到创作方向的刘力恒开始有意收集武汉方言、网络段子,也自创一些词句,并将它们写出来发在朋友圈、放在工作室里售卖。很多人都说以后混好了怎么样怎么样,刘力恒告诫他们“趁早把生活折腾成你想要的样子”。这些或有哲理、或者幽默的内容在朋友圈内很快广为流传。
如今,刘力恒的书法作品已经印在杯子上、手机壳上、T恤衫上,光是手机壳一上线就卖掉了5000个。为了提高书法素养,刘力恒眼下正在攻读书法家叶军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