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里的人鱼
《海错图》里的海粉虫
科普达人“博物小亮”张辰亮图片均由故宫出版社提供
本报讯(记者欧阳春艳通讯员陈艺菲)清代皇帝们最爱看的清代“海鲜图鉴”,其实也并不完全靠谱。日前,拥有608万微博粉丝的科普达人“博物小亮”张辰亮,推出个人首部科普图书《海错图笔记》,对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进行解读,引来600多万粉丝追捧。
《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由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海洋生物图谱。在这本书中,聂璜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描绘了300多种海洋生物,以及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奇闻轶事和风土人情。三十年后,这本书被太监苏培盛带入宫中,雍正、乾隆、嘉庆、宣统等满人皇帝没见过南方海鲜,对其爱不释手。
2014年,故宫出版了《海错图》,这让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官方微博运营编辑张辰亮很是兴奋。但他发现,这本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2015年夏天,张辰亮决定从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为此,他去东部沿海和日本、泰国实地考察,跟着科考船出海,也去各地海鲜市场拍照,“海鲜市场非常值得逛,物种密度特别高,很多都是《海错图》里画的”。看到书里画的海鳃,体内有一根细细的中轴骨,“可以为簪”,张辰亮就找正在沿海科考的朋友帮忙解剖,证实里面确实有根细骨。
在考证的过程里,张辰亮发现有一些生物只属于神话传说,比如《海错图》里的“人鱼”。聂璜形容“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张辰亮告诉本报记者:“人鱼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说生物,在不同的传说中有不同的形象,《海错图》里的这个应该算最丑的。”
张辰亮还在自己的书中风趣地揭穿了《海错图》中的一些道听途说,“比如聂璜一直听福建人说,海滨的花蛤多为瓦雀(麻雀)所化,但他不敢信。因为麻雀大,花蛤小,不配套呀。但当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对他说——一只雀能化成数十数百花蛤,并非一雀变一蛤!聂璜就愉快地相信了”。
最为有趣的是,张辰亮在自己的《海错图笔记》里沿袭了聂璜的写作体例,不少生物介绍完毕,他也加上一段“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烹饪分析。聂璜描述海粉“咀嚼如豆粉而脆”,张辰亮就从网上买了海粉,炖了一锅排骨汤,然后说“确实是那个味道,还有大海的腥咸味”。
历时一年半,张辰亮就《海错图》一书写出了30篇文章,并且结集为一本《海错图笔记》。他还打算接着破解,“争取每年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