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部署做好未来5—10年的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开展工间健身等活动。
国家多次提倡工间健身
早在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就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工间(前)操和业余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可以举办运动会,开展体育锻炼测验、体质测定等活动。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2014年10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将倡导工间健身时间予以明确。《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并指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再次指出“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
此次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则明确,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和职工运动会、健步走、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
推广之后说没就没了
2012年9月,新一轮的全国工间健身大行动开启,当时,行动组委会在全国通过约30次分站活动,以科学健身讲座、培训为主要活动方式,传播包括第九套广播体操在内的工间健身新方法。从媒体报道来看,当时,工间健身大行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
不过,此次工间健身大行动似乎并没有热闹太久。后来,仅在2014年9月,有报道称西安举办了“全国工间健身大行动活动日”。
新华社曾指出,《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后,很多单位并没有安排工间操时间,有的单位只在固定时间播放广播体操音乐,实际参加的人并不多。一些学校把体育课、课间操、体育项目活动加在一起算平均值,勉强符合“每天1小时”要求。
以南京为例。2005年,南京开始在一些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推广工间操。2010年,推进力度加大。虽然一直在推广工间操,但去年10月,当地记者走访发现,南京仅有近三成企业开展工间操制度,并且,因为没有强制规定,很多安排工间操的单位最终也没有坚持下来。
为什么工间操说没就没了?近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就有人大代表再次提出,工间操已经沉寂很久了,南京要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工间操。
可考虑推动工间健身制度化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印发后,在海南,当地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机关、学校和银行、车站等服务单位,并未很好地执行工间健身。
有中医院骨科专家表示,近年来,门诊上颈椎病和腰椎病的患者猛增,大部分都是伏案工作时间较长的白领、公务员。他们坐得多、动得少,颈椎、腰椎、肩膀部位退化得很厉害。专家表示工间操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能把身体各部位都活动到了。许多企业领导也认为,工间操对于改善职工精神状态、增强体质有好处。
分明对大多企业和员工有益,为什么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有分析指出,工间操推广难,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时间上难安排,现在一些企业是流水线操作工,机器没法停下来;其次是企业领导不重视、职工不愿参加;另外还有些小企业工会不健全,难以推广。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元欣表示:“应推动工间健身制度化。工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能,培养职工健身意愿。同时,可以探索职工健身费用纳入福利支出。”(记者刘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