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良在实验室做实验
近一年来,连续在《自然》系列刊物发表5篇“牛文”,李红良研究团队的高产,在国内医学研究界令人瞩目。昨日,李红良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做科研并没有什么窍门,只不过15年专注于同一个问题,坚持下去罢了。
近一年发表的成果,有涉及心肌肥厚的,有涉及脂肪肝的,看上去没什么关系,其实都属于“心血管代谢疾病”这一15年坚持不懈进行的研究课题范畴中。他要摸索出这些病的致病原因和发展过程,最终找到药物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目前,李红良团队已申请了124项相关发明专利,授权了43项。
瞄准同一个问题去钻研,虽遭遇了数不清的难关,却从未放弃过。最新在《自然·医学》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就是专注了8年才取得的成果。
从单打独斗到百人“豪华战队”
李红良说,目前的成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整个科研团队的努力。最初,他几乎一个人孤军奋战,现在他的团队已发展到了100多人,是目前国内医学研究界规模最大的科研团队之一。其中有教授6人,博士后11人,研究生20余人,以及大量技术人员,阵容堪称“豪华”。有同行说,一个小团队可能10年、20年都很难发一篇《Nature》,但像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团队就能有无穷的生产力。
在同事眼里,身兼多职的李红良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无论去武大动物实验中心、基础医学院或其他单位处理工作,总是早上7点40之前第一个到。这还只是行政工作。做起科研来更“疯狂”,从早上8点多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1点,基本都泡在实验室里,这样的状态每周有6天。医院病人的血液、移植后废弃的心脏、肝癌周边组织等,都是他研究的样本。
一个普通PPT要改10个版本以上
李红良身边的工作人员杨鹏告诉记者,李教授是一个严格的“细节控”。团队人员一个普通的报告、PPT都要修改10个版本以上,发到重要杂志的论文,改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论文在《自然·医学》发表之前,一次聚集了教授、博士们的讨论修改会,从大清早一直开到了晚上10点,中餐晚餐都是在会议室吃的,就是因为要对论文里的每一句话,每一处英文表述做反复讨论。
“虽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很遥远,但可从源头上找出发病基因,为病人带来福音,这需要执着的探究和坚守。”李红良说。
(记者黄莹通讯员杜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