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GDP增减
□周俊生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确定今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今年的经济增速会如何,不仅是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实际上也已经成为国内老百姓的普遍关注。
最近,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个报告将中国2017年实际GDP增速预测从原来的6.7%上调至6.8%。但长江养老保险的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提供的报告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应该只有6.6%,也就是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0.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检验经济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GDP的增长速度。为了保证GDP的高增长,各地政府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扩大投资和增加流动性两个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几乎是每一年都能成功地实现预期目标。但是,对GDP的追求也导致了“GDP崇拜”的情结。为了保证GDP增长目标的实现,过多地对市场进行了干预,大量投资项目的上马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投资效率和效益低下,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过度消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隐患,并且造成出口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容易产生贸易摩擦。
正是看到了这些现实问题,最近几年,政府积极推进和深化改革,期望中国经济的运行能够摆脱GDP的压力。事实上,近几年的GDP增速下降,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我国在经济转型之后的一种主动调整,即不再以不计后果的手段来保证GDP的高增长,因此,目前的GDP增速所反映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经济减少了泡沫、更健康的表现。
2017年GDP究竟能够上升还是继续下降,舆论出现了分歧。其实,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74万亿元的庞大数量以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都需要付出比以往低位基础上艰巨得多的努力,就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目前的中高速增长仍然领先于各国和各经济体,在目前中国GDP数量已经这么大的基础上,要求中国经济仍能保持以往那种高增长,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有害。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没有必要执着于GDP是增长还是下降0.1个百分点,而是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为中国经济建立一个可以持续推动增长的体制机制。相比于GDP的增减,这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头等大事。
(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