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胡楠)近日,“返还型健康险被叫停”的新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有部分保险代理人借“停售”之名,促进产品销售。昨日,中国保监会官网发出消费提示,称“返还型健康险被叫停”与事实不符。
近期,一则“返还型健康险被叫停”的消息在保险人的朋友圈刷屏。文章称:“《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返还型健康险即将停售,此后所有健康险均为消费型,有病赔钱,没病返本的时代已经终结……”,文章还附上了一段媒体报道该新闻的视频。
保监会表示,上述报道与事实并不相符。《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于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并适用至今,同时,报道中所附视频也为2006年对《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报道,而并非近期新闻。
保监会称,按照保险产品设计类型分,没有“返还型”产品设计类型,因此“返还型健康险”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当前,一些媒体借用“返还型健康险”表述混淆健康保险的特点和作用,并以此为产品“停售”造势,实为虚假宣传,借机促进产品销售。
武汉本地一位保险业内资深人士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按照保监会的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需在2017年4月1日前对本公司保险产品进行主动自查和整改,对不符合监管规定和监管要求的保险产品主动停售。
但这批停售的产品主要是因为保障属性太弱、现价价值贷款比例过高、万能险保证利率过高、销量太低,出发点是促进产品升级,强调“保险姓保”。保险代理人盲目借停售之名,进行促销活动,并不可取。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理性选择合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