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锁大江
2017-03-12 09:52:00 来源:长江日报

从空中往下看,武汉像什么?估计没有人能清晰而准确地说出她的形态。这座城市太大了,又不受地貌的约束,以至于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不断从词语的外延中溢出来,随心所欲地流淌。

这种情状对应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形态,也深刻影响了她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生态:多元,散漫,随性。“不服周”的意志根植于这座城市的骨血中,凸显出她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所扮演的角色。

我曾经在一篇短文中提及,世纪之初湖北诗歌界曾在宜昌的石牌(杨家溪一带)举办过一场“诗歌研讨会”,至于在那次活动中具体研讨过什么,甚至主办方是谁,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参与活动的诗人构成极富意味:老中青,官方的,民间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可谓多年来人数最多最为混杂一次。大家一齐涌到了这个当年曾被中国军民殊死据守、对抗日时局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关隘,这些诗人终于有机会浮出水面,他们的出现才最终改变了湖北包括武汉诗坛的整体走向。

事实上,文学史上每一次轻微的改变都不是突如其来的。譬如上述那场看似鱼目混珠的活动,其实已经蕴涵着时代审美风尚的流变。

饶有趣味的是,在武汉,无论哪一拨诗人都具有相似的特点:沉潜,低调,甚或腼腆。这些年来,但凡发生在文坛诗界的纷争和闹剧,即便战火燃烧到了社会层面上,也都与本土诗人没有真正的关系,而外部的热闹反过来映衬了武汉诗歌内部的安宁和稳定。两江相汇,三镇独立,这种地理学意义上的相对独立性也渗透在了诗人们各自的美学趣味中。在我看来,武汉的诗人们崇尚的是多元(包括多中心)、尊重和趣味。从当年的《或者》《新汉诗》《平行》,到现在的《汉诗》和《象形》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平台培养出来的并非情绪化的对峙,而是诗学上的独立和各自为政。如果你理解不了武汉诗人们的这种心态,你就无法融入武汉诗人群体内部。显而易见的差异性,带来的却不是显而易见的分歧和轻慢,反而是高度的融洽,一如清澈的汉水汇入浑浊的长江,在短暂的不适之后迅速合流,一齐奔向遥远的太平洋。

张执浩,1965年秋生于湖北荆门,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撞身取暖》和《宽阔》,另著有长、中短篇小说集多部。作品曾入选200多种文集(年鉴),曾先后获得过中国年度诗歌奖、人民文学奖、十月年度诗歌奖、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等奖项。

本期主持:张执浩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