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睿彻)著名作家琼瑶写公开信安排身后事:遇重病不抢救。公开信引发热议。昨日,江城多位老年病科专家表示,有琼瑶类似想法的江城老人也在增多,尽管受社会观念伦理所限,生死观仍在慢慢地更新。
琼瑶在给儿子儿媳的信中写道,“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深深害怕有那么一天,你们舍不得我离开,联合医生来凌迟我。”并称,“如若有一天自己生重病,不动大手术,不插任何维生的管子,后事一切从简”。
协和医院综合科(老年病科)主任王朝晖教授赞赏琼瑶的想法。她表示,死亡是人生最终的结局,疾病到终末期不可逆转时,一些有创的抢救如插管价值已不大,对患者身体上造成很大的痛苦。该科一直倡导和缓医疗,宣传自然的生死观,在最后阶段,减轻痛苦,尽可能延长生命。
去年底,八旬宋奶奶癌症晚期到了弥留阶段。她的女儿也是医生,找到王朝晖,含泪说出了母亲的心愿,不要切开气管插管,不进ICU。医护人员尊重患者本人及家属的想法,老人最终平静地离去。
王朝晖介绍,像宋奶奶这样预立遗嘱,向家属表示最后“不救”的患者,去年有十余例。虽然总数不多,但相比前几年有了变化,前几年一年难碰到一两例。实际上,身后捐献遗体、器官的人士也在增多,可以感受到人们生死观的更新。
不久前,一名癌症晚期的老人在中南医院综合科停止了心跳,医护人员冲过来做心脏按压,做最后的努力。老人的儿子痛苦地摆摆手,“不用了”。该科金雅磊教授介绍,老人与癌症苦斗了多年,希望走得安宁。
金雅磊表示,接诊中发现,豁达的老人越来越多,不回避谈死亡的话题。她刚从德国回来,在德国,患者最后阶段的医疗处理,是由患者本人和医生共同决定,国内需要家属签字。而子女因亲情、孝道观念等,即使老人有想法,得到子女配合仍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