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灏哲(武汉学生)
共享单车投放量猛增,对于占用城市空间资源的争议越演越烈,也有城市开始规划共享单车停放区,引来争议。
划定停车位,但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部分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就是无桩取放,固定停车位与此背道而驰。这就是说,这种管理是以老办法对待新事物。
对于城市秩序而言,无桩取放是否构成干扰,可以另行讨论。管理出击是因为问题出现了,现在很多“问题”是处在假设层面,是一种预判,管理当然要有提前量,但以现有的管理方法应对预计会出现的问题,不能算是“谨慎监管”。
正如报道中所指出的,如果给某一家共享单车划定停车位,那其他家的共享单车咋办?划定停车位,车辆不好找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不是仅靠一条单一的管理措施可轻易解决的。
加强城市管理的前瞻性,比如在共享单车投放之初就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各种管理难题,研究新办法或者新机制,人们会鼓掌欢迎。新事物或许就是一种倒逼力量,逼出新的管理方法论。如果一切都在既定轨道,也就没有新事物生长的空间。
共享单车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经营,能否占用过多公共资源,如何分担公共成本,如何将其对其他方面的公共利益的妨碍降到最低,这些问题都可以讨论。但共享单车有助于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就说明它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我们不能一边倡导绿色出行,一边却敌视或者害怕共享单车。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会引发相关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调适,也呼唤着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创新。我们需要给民众养成文明习惯的时间,也需要给经营者和城市管理者探索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以一定的耐心,也需要给三者的磨合以更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