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频发,一次次拉紧世界紧绷的神经。此次伦敦恐袭,袭击者驾车撞人、持刀伤人并试图进入议会大厦,在英国的政治心脏发起袭击。据报道,事发时,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就在议会大厦内。
盘点发现,仅去年一年,全球发生有影响力的袭击事件就有20余起。纵观发生恐袭的这些国家,袭击者在实施袭击地点选择方面,扩大影响的意图愈发明显:从郊区、难民营、室内,转向市中心、重要交通枢纽、地标性建筑附近。
一年前,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附近地铁站接连发生爆炸袭击。布鲁塞尔素有“欧洲心脏”之称,有100多个国际组织,驻比利时、欧盟和北约等的使馆、使团有数百家,还有全世界大量的国际媒体。
“极端分子选择在这里下手,影响自然非常大。”中国前驻比利时大使张援远指出,这样既壮大自身声势,也更容易散播、扩大恐怖情绪。
去年3月,土耳其安卡拉市中心红新月广场也发生汽车爆炸袭击事件。爆炸发生在周末晚间高峰时段,公交车、小巴和多辆汽车严重受损,造成车内乘客和附近等车的市民伤亡。此外,去年6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也遭武装人员袭击,至少47人在袭击中丧生。据悉,该机场是世界运送旅客最多机场之一,是国际旅客重要交通枢纽。
而在几年前,土耳其境内的恐袭事件,还多发生在靠近叙利亚边境的某个小城镇,东部的某个省、东南部的某个市。
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恐袭案更是震惊世界。欧洲杯的喜悦还未散尽,法国尼斯在国庆日又遭遇汽车冲撞恐袭惨剧。
尼斯是法国第二大旅游城市,是著名的地中海蓝色海岸的核心地区,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在400万人以上。恐袭发生地点滨海大道,云集了豪华酒店、高档餐馆以及赌场俱乐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恐怖主义阴影笼罩欧洲已毋庸置疑,即便有着英吉利海峡天然屏障,英国也难以独善其身。此次伦敦恐袭,再次印证了恐怖主义和暴力的幽灵远未消亡,而且不受“物理隔绝”,无处不在。
(记者刘桔)
制图/方磊
国际机场
红新月广场
2016年6月28日
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发生恐袭;47人死亡,200余人受伤
法国
滨海大道
比利时
欧盟总部
2016年7月14日
法国南部旅游城市尼斯发生恐袭;84人死亡、202人受伤,其中52人重伤
2016年3月13日
安卡拉市中心红新月广场发生汽车爆炸袭击事件;37人死亡、100余人受伤
土耳其
英国
2016年3月22日
布鲁塞尔市郊的扎芬特姆机场和市内欧盟总部附近地铁站接连发生爆炸袭击;30多人死亡、300人受伤
议会大厦
2017年3月22日
伦敦议会大厦附近发生恐袭;4人死亡40余人受伤
时间
事发当日正值布鲁塞尔恐袭周年祭
伦敦恐袭当天,正逢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遭恐怖袭击一周年。
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说:“就在同一日期,伦敦发生了类似事件,的确使我难以……用言语形容内心的感触是多么深。”
一年前的3月22日,早高峰时段,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扎芬特姆机场和市中心的马埃勒贝克地铁站先后发生3起连环爆炸,造成32人死亡、320多人受伤。
今年3月22日,同样在早高峰时段,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夫妇和首相夏尔·米歇尔等政府官员在布鲁塞尔多地参加纪念仪式,向恐袭遇难者致哀。
据报道,在欧盟总部所在地舒曼广场,一座纪念遇难者的雕塑全新落成。菲利普国王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人们能从恐袭案“致命的疯狂”中汲取教训。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