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重成色
2017-04-06 07:18:00 来源:长江日报

□梅明蕾

最近自己和家人、朋友遇到些生活琐事,说起来不大不小,聊到一块引发联想,信笔于此,能否共鸣于更广泛的人群或亦难说。

一家不大的菜馆,一段时间来颇为火爆,在公款消费锐减餐饮不太景气的当下难能可贵。这菜馆里除有一个大包间外,基本上全为仅供二人就餐的小桌,于是大于二的偶数客人只好拼桌而坐。问题是,上门的食客并非总是偶数,但凡遇上奇数客人(如三、五、七人等),店家为了上座率,限允拼桌数总是“人数减一除以二”,即三人限拼一桌,五人限拼两桌,以此类推。而如是坐法客人甚感局促,连挪个身子都困难,店、客间常因此发生争执,甚至不欢而散。

朋友身体有恙,慕名前往某长于此专科的医院就诊,几个月来数度求医问药不见有效,转而问症于另家并无专长的医院,不料在医生精心调治下,短期内竟有好转。医生对朋友道:某医院治此病症当然强过我们,但四面八方成百上千的患者都涌向那里,每个医生每天接诊病人甚至近百。问症得详询,三五分钟打发一个患者,怎看得好病。朋友和我皆以为有理。

一美术家,以画——为免对号入座,姑且假定为——竹而著名,求(购)画者众,且呈供不应求之势,便应对以流水作业:上十幅纸一字排开,先一律画上竹节(干),然后枝叶,再之题款,最后统一润饰交货。堪为名家作画一新技法。

更有众所周知的某些重点中学名校,学生趋之若鹜,入校也多有门径,有凭硬本事考进的,有靠运气摇(号)进的,也不乏找关系多交钱送进的。总之也是一个供不应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建分校,上规模,扩大招生,皆大欢喜。

上述故事,自有所本。共同之处,系其主体大小都有个品牌效应,至少也有口碑(如那菜馆)。无疑,任何事情,做成牌子都不易。成名后更须致力于两件事,一则使牌子成色不改,二则尽其可能靠品牌获得更多效益。

不过在我最近有限的耳闻目睹中,却感知到了一些不妙的味道。比如稍有口碑便恃“牌”傲客起来,更多的则是无底线、无限度的扩张、“稀释”。明摆着的道理是,品牌成色在前,收获效益在后,而二者都得仰仗其服务对象对品牌的忠诚度,且所有砸牌的起因也无不缘自大众对品牌成色的质疑。

那家坚守百年的日本寿司店在我们眼中已成神话,惟愿更多国人能领略他们做事、成事及保证品牌成色的那份定力。相比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保持不断精进的动力和定力,我们做到稍有影响便想到加盟、连锁、扩张的冲动多少显得浮躁。在“创业”出现频次至高的当今,戒除浮躁的提醒应不算多余。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