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讲美育
□宋成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教育中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由此可见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不可忽视。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严肃的政治性,在常人眼里,似乎和美育不搭边。这种认识,不光曲解了美育,更重要的是,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非常狭隘和片面。在这种认识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往往呈现出“两张皮”的态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是要求全方位、立体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起全部人员的力量,将线上线下结合,破除校际、校与社会的鸿沟,并提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进一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课堂中的理论教育,而有更多能进行美育的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加强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育途径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美育途径之一,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精神生产,而这种精神生产本身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传播科学真理的活动,又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活动,还是展现美的活动。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活动,不仅能让人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之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效用之善,而且能让人的心灵得到陶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在这种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美育功能。
当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精神生产时,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知识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审美教育三者统一的活动,进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崇高美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是非常有益的。这种庄严的、圣洁的、严肃的、刚性的美时时激起人做人的自豪与勇气,使人不断克服自身的渺小,去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生。
人在自己走向进步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崇高感能深深唤起人心灵中坚强向上的活力,使人即使面对牺牲和痛苦也不沉沦,这是因为它具有超越万物或压倒一切的宏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把各种体现崇高品质的人和事物展现给学生,使之心灵尽可能多地受到崇高品质的感染与浸染。
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价值取向的缺失,使得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反思并亟待纠正的问题,如偏重优美的教育,忽视了崇高的教育;如片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价值性,而对审美性注意不足的现象。因而,这必然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我们固然要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之真、效用之善,但同时绝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崇高,使之感受崇高、体悟崇高、走近崇高、走进崇高,以崇高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