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也要讲用户体验
□本报评论员秦孟婷
最近几天,全国各地陆续曝光“跪式窗口”“蹲式窗口”,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相似剧情的参照下,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些问题开始被认真对待。
无论是“跪式窗口”“蹲式窗口”,抑或是某些地方的3米高的公交站牌,反映的都是一个“用户体验”的问题。一款APP,页面打开慢了点,用户可能就弃用了,设计者会拼命改进。为什么?用户就是衣食父母。
“跪式窗口”“蹲式窗口”,一眼就能看出的问题,看似十分低级,却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群众身边,说明一些部门在进行公共服务时,并未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群众是来办事的,事情办完是目的,这是很多人的看法,至于群众办事过程是否内心感到熨帖,这可能压根都没想过。
“体验”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反映在各种细节之中。商业服务主动研究消费心理学,把客户潜在的“不满意”挑明了并予以改进。追求体验感,服务才算是有品质,甚至有温度,人情冷暖凝聚在各种细节设计之中,让人于无声处被感动。
群众来了,要办证,要开证明,这都只是具体的诉求。但人性化服务是把人当一个情感丰富的对象看待,不是当做一个发布诉求的程序。古代社会权力讲规格,老百姓碰到官吏首先要在人格上矮化,距离感无处不在,一套套封建礼仪把人的三六九等分得清清楚楚。现代社会没有这些糟粕了,但对人的不尊重有时变成了无意识,“蹲式窗口”就是一种典型反映。
各地纷纷针对这些奇葩窗口进行整改,说明转换视角,本可以在一开始就做到群众满意。公共服务管理者,不仅要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改进工作,还要主动预先把这些问题想到。而这种预先思考,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共服务管理者,不能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政府人员,而是要客观地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众,以这样的心态去感受去体验,自然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否则更多奇葩的窗口,只是高傲心态下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