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杨于泽
有媒体报道,人工智能写诗了。百度CEO李彦宏日前推出新书《智能革命》,序言之一是由“百度大脑”捉刀的,这是一首600余字的散文诗,其中有着“我来了,天上的云乘着风飞翔,心中的梦占据一个方向”之类的句子。
人工智能会取代作家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评论称,“百度大脑”的作品很陈腐老套。我们先不考虑人工智能写作的水平,如果它能写,就不排除将来它取代作家的可能。当然,说取代也有些夸张,目前只能说,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作家的一个合格而有力的竞争者。
人工智能不只是百度在研究,现在很多国家的很多企业都把它作为创新研究与开发的方向。在国内,新华社、腾讯等机构都开发了自己的写稿机器人,能够自动生成中、英文消息。去年3月,日本有2个团队以人工智能创作了4篇小说,还参加了第三届日经新闻社的“星新一奖”比赛,其中部分作品已通过初审。
连小说都写出来了,其他诸如画画、看病、炒股,都不在话下了。人工智力是一种拟人的思维能力,自然不限于单一的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只是初期暂时的一种选择。将来,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发展成一种“多面手”,比如既能写小说、也能炒股。
所以一个更一般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会让各种职业人群下岗。此前很多人断言,那些属于简单劳动的工种将率先被机器人取代,至于那些创造性劳动,是人工智能也无法取代的。
表现上看,的确是蓝领工人早就开始被机器人取代了,这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的第一波。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实际上也是一种初步的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表现为一种劳动技能,早就在大量取代工人的位置。李开复说,未来十年,翻译、简单的新闻报道、保安、司机、销售、客服等领域的人,将约有90%会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很多人开始为自己的专业前程忧心忡忡。
人工智能研究的最新进展表明,投资、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也面临被人工智能抢饭碗的危险。以IBM的人工智能平台Watson为例,目前它看片子诊断疾病的准确率已经远高于医生一般水平。它还正式进军好莱坞,去年给20世纪福克斯的恐怖片《Morgan》剪辑完成了一部预告片。它甚至要为企业提供经营战略策划,也就是说,它取代企业董事长、CEO也不是没有可能。在国外医院,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局部取代医生了。律师也面临着人工智能的竞争。
或许有人不相信,那是因为他缺乏想象力。昔日科幻电影里有多少不可思议的高科技,转瞬间都成人间现实。机器人具有知识优势,同时又懂得人类情感,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你若不信,不过是你放弃了创新的无限可能和对创新的追求。将来别人弄出来,你就会大吃一惊。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