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影事·电脑特技的诞生,陡然为专心致志在讲故事这条路上的电影,开了一个岔道
文/陈陌
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20世纪初,电影从“五分钱戏院”时代转向叙事长片,格里菲斯等电影先驱,用特写、外景、平行剪辑等各种技巧,将爱看故事的观众从戏院里抢了过来。
从那时候起,电影就成了舞台剧的接班人,变成小说这样文学形态的动态展示器。有声、彩色等技术出现之后,电影将它的优势更上一层楼地发挥了。多少无人问津的小说,拍成电影后,广为人知。
人们逐渐认同:能最大程度还原生活场景的电影,才是最适合叙事的艺术。过去承载记录职能的绘画、文学、戏剧,纷纷被扫进第二梯队。
著名喜剧大师希区柯克曾为电影元素定下的基调:喜剧、悬念和追逐,完全是建立在叙事功能之上。
但,电脑特技的诞生,陡然为专心致志在讲故事这条路上的电影,开了一个岔道。在古典电影时代,人们认为所有技术,无论是摄影、剪接,还是声音,都只是为角色服务。但在这个小分支里,特效可以跃过角色与剧情,成为最大卖点。
刚刚狂扫20亿票房的《速度与激情8》就是明证,有人戏谑,当《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编剧大约是世界上最爽的差事,反正不是汽车大战飞机,就是汽车大战核潜艇,故事稍稍转个场景、添个人物,就可以拍到地老天荒。但故事性的缺乏,丝毫不影响它的狂卖,也不削弱他的口碑,国外与国内影评网站得分都超过7分,远远高于许多半吊子剧情片。
这种被影迷们戏称为“爽片”的电影在进入21世纪之后,渐渐成为商业片中的主流,诚然它们进不了各大电影节,但丝毫不妨碍它们老小通吃,卖得高价。
其中常见的一类是灾难片。《2012》上映5年后,能让观众还有印象留存的,不是主角的家庭故事,而是龟裂的大地、倒塌的建筑、齐天高的巨浪。同样的,还有《后天》《天地大冲撞》等等。
另一类则是特效动作片,《蝙蝠侠》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许多大片都可以归于其中。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特效处理,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物理世界,让人觉得电影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和幻想,还能够跃过物理规律,臆想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弱剧情化在这些电影中,并不是了不得的弱点。预告片与海报上,都会极力渲染特效的强劲。《速度与激情8》看下来,肾上腺素带来的刺激感让观众给观赏体验打了高分。尤其在生活节奏与压力极大的现代生活里,一周忙碌之后,观众不愿意动脑筋费力去品赏文学化的台词和咀嚼复杂人物时,往往会选择这些娱乐效果直接的电影,以作消遣。目前全球票房排名最高的前五十部电影中,都有“特效”制造的恩赐。
电影是不是该以叙事为主导?如何平衡科技与剧情之间的关系?这类讨论在超级英雄片盛行的今天,已经趋于泛滥。
那些坚持电影应该更高艺术化、更少娱乐化的人们,似乎忘了电影当初出现时,也被忠于戏剧的人们视作不雅的洪水猛兽。这些在《速度与激情》中攥紧拳头的观众,与1903年对着波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中驶进银幕的火车张大嘴巴的人们,并无本质的不同。人类爱消遣、需要娱乐和刺激是天性,即便在特效出现之前,也有一些电影类型如热血动作片,承担着娱乐功能。
人们对新事物与新时代的接受,从来都缓慢而迟疑。电影可以不再将叙事放在第一位吗?在被电视剧严重分流的今天,尝试新的走向,用感官体验突围,未必不是一条好路。
陈陌专栏作者,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