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族内在精神和灵魂(节选)
2017-04-30 06:58:00 来源:长江日报

周新民

自《威风凛凛》伊始,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历经20多年,先后出版了《威风凛凛》《弥天》《一棵树的爱情史》《生命是劳动和仁慈》《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等多部长篇小说。这些长篇小说曾先后引起过重要反响。刘醒龙长篇小说内容纷呈,艺术多元。我们很难按照常规分类标准来界定刘醒龙长篇小说的流派性特质。但是,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并非没有内在的一致性追求。从总体情况来看,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始终贯穿着不变的追求:构建具有中国思想精神与中国艺术气质的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典范性长篇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形式,自从形成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外来色彩。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日渐形成了以“史诗”为最高审美规范。“史诗”性的长篇小说艺术诉求,使长篇小说大都以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为“质”的文体规范——对一个时期或一段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社会心理的表现为艺术圭臬。这种有关长篇小说质的规定性的“集体无意识”客观上制约了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于是,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小说家,常常在“史诗”规范之外寻求突破,以期拓展长篇小说的艺术之路。刘醒龙就是这样的一位小说家。回顾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历程时发现,他的长篇小说虽然也有对政治、文化与社会心理的深入表现,但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的刻画与描绘,已经不再是小说集中关注的核心。刘醒龙在叙写社会生活时,没有刻意去关注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而是依托社会生活的描写,表现特定的精神诉求。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刘醒龙不是以社会生活为长篇小说创作的本体。这一论断可以从刘醒龙长篇小说具体内涵中找到答案。《一棵树的爱情史》写到了三峡的历史变迁,但是并不是要表达三峡的变迁史。《蟠虺》描写了近二十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可是,社会经济变革的历程显然也不是小说要表现的主体内容。从外在形态上看,刘醒龙的长篇小说虽然具备“史诗”的某些审美基质,但是,这些长篇小说并不热衷于对社会、历史的描摹与展现。

刘醒龙长篇小说的特性和他的长篇小说观有关。刘醒龙对长篇小说有自己深刻地认识。在刘醒龙看来,长篇小说可以不依附于时代。这是他的长篇小说虽然有着“史诗”的外壳,却超越了“史诗”规范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刘醒龙的小说到底要关注什么?刘醒龙曾说,文学的第一要旨是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与灵魂。我始终相信,一个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它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定是靠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延续下来的。但在我们的现当代文学中,这种表现非常不够。我们对自己的发现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可见,刘醒龙长篇小说的核心问题:探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内在精神与灵魂。

(原载《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6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