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达斡尔族,作家。曾留学法国,著有《画堂香事》等书。
·凝光笺·如今的古装影视剧中,甚至皇帝、太子也能露着个髻四处活动,这是违背历史的最离谱的造型设计
巾冠:男性头顶的时尚文/孟晖
如今的古装影视剧中,男性人物往往会在头顶梳一个髻,然后用一块布包在髻上,这个样子便现身各类场合。甚至皇帝、太子也能露着个髻四处活动,这真是违背历史的最离谱的造型设计。
清代之前,男性不剪发,会把长发在头顶盘成一个髻,这倒是不假。不过,在传统风俗当中,把头髻直接暴露在外却属于粗野无礼的行为,明人谢肇淛《五杂俎》一书就清楚指出,就成年人而言,只有戴帽筒(“屋”)、能够把发髻彻底遮住的头饰才能用于公开场合,“无屋(帽筒)终不可见人”。
因此,成年男子在公开场合一定会用各种形式的帽饰罩在发髻之上,这就使中国传统男冠的样式十分丰富,有冠、巾子、帽等多种名目,材质、形态、尺寸也不一,本是男性时尚得以大胆呈演的一个重要领域。
最容易引起今人误会的是“巾”或说“头巾”“顶巾”。在古人那里,所谓“头巾”其实是用各类织物做成的、具有固定造型的轻质头冠,其中又有硬巾与软巾之别。硬巾是以藤条、金属丝等制出框架,再将丝纱、葛纱等蒙裱其上,由此让头巾的冠式形状稳定不变。其中典型一例便是“菱角巾”,巾体在正中顶部耸成一个尖角,两侧对称地各伸出一个卷耳,形状很像菱角,因而得名。软巾则仅仅用绢布等织物缝成,同样拥有特定的形状,在元明时代非常流行。
因此,在我们今天看来,古时的“帽”与“头巾”似乎很难在材质、形态上加以明确区分。大体上,官员、士大夫戴巾,一般庶民只能戴帽。不过,庶民日常所戴之帽一样是用丝绸或布缝成,带有固定造型。另外,在两千多年的衍变中,冠与巾之间,也是颇难严格辨别清楚。总体来说,从隋唐以后,用贵重材料制作的团形扣罩,即是冠。因为莲花象征长生,所以道士们流行戴莲花冠,引发了上层社会争相戴莲花冠的风气。
有意思的是,从唐代以来,不仅女性戴莲花冠,男性贵族、士大夫也普遍流行戴莲花冠。不过,女性的莲花冠一般硕大夸张,花瓣层层;男性的莲花冠则非常小巧,以刚好扣住头髻为限度。
宋初人陶榖《清异录》曾指出:“士人暑天不欲露髻,则顶矮冠。”说得非常明确,古时有教养有身份的男人绝对不会暴露头髻,平时戴巾,暑天觉得戴头巾太过闷热,便改戴小冠。
实际上,唐宋时代的风气是,出席社交场合之时,男性先在头髻上戴一个小冠,然后再扣上一顶尺寸宽大、以薄纱罗制成的顶巾,顶巾通体半透明,巾内小冠得以隐约映现,乃是古代士大夫所擅长的“闷骚”风情的一种体现。
小冠或在闲居时戴,或者隐藏在顶巾之下,带有一定的私密性质,于是反而变为制作极其考究的一类头饰。《长物志》就谈道:“铁冠最古,犀、玉、琥珀次之,沉香、葫芦者又次之,竹箨、瘿木者最下。”对于风雅阶层来说,犀角、玉、琥珀琢成的小冠颇为常见,此外也以沉香木、瘿纹木雕就,甚至用葫芦、竹笋壳巧制,最意想不到的则是铁冠。造型在莲花之外还有卷云、五梁等样式,力求符合士大夫的儒雅内敛气质,是典型的“低调奢华”。
男子仅仅以一块包布裹住头髻就四处活动,这一在今日古装电视剧中常见的情况,有违历史。那么,有无男人会让发髻暴露在外的时刻呢?对于体面阶层的人来说,唯一的可能就是作为死刑犯上法场被斩的时候。《水浒传》四十回就描写道,宋江、戴宗由监狱押赴刑场之前,看守们为他俩“将胶水刷了头发,绾个鹅梨角(髻)儿,各插上一朵红绫子纸花”。所以,影视剧里等于是让体面男士们日常采用死刑犯的落难打扮,实在不成体统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