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玄毅青年学者,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行深辩论,偶有所得。
·辩行记·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在你的讲述里看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与你“共情”
辩论有时得煽情文/周玄毅
“煽情”这个词,知道的人多,会用的人少。很多时候,它都被置于与“理性论证”相对立的地位,所以略带贬义。甚至有些人会觉得,辩论就是讲道理的事情,煽情是在污染纯洁的理性。不过,真正来讲,在高水平的辩论中,“煽情”,是“说理”的必然进阶,甚至可以说是比“说理”更高一个层次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任何一个有意义的辩题,双方一定都“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所以,双方要做的事情,与其说是以说理的方式证明自己必然正确,对方必然不对,倒不如说,只是要证明“为什么应该从我这个意义上看问题”,从而顺便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这一点,也就是“为什么要从我这个角度看这问题”,却并不是说理本身可以做到的,它是比说理更根本的“元问题”。
比如说,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叫“父母要去养老院,支持不支持?”这个辩题说到最后,其实正反双方各自的解读是这样的:
正方——当你确定父母真心要去养老院,而你的反对会让他们很伤心的时候,你应该如何表态?当然是要支持咯。毕竟父母又不是你养大的,凭什么小时候你想要父母尊重你的想法,长大了又不尊重父母的意愿?
反方——当父母“说”自己要去养老院,而你的态度其实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决定的时候,你如何表态?当然是要反对咯。万一他们只是跟你客气怎么办?而且就算你只是客气客气,挽留一下,让父母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很重要,也是好的啊!
发现没?按照这两种说法,正方也是对的,反方也是对的,而且简直正确到废话的程度——如果父母是真心想去养老院,你有什么资格反对?如果父母只是跟你客气,你有什么颜面支持?
所以现在的关键,就是看你接受对辩题的哪一种解读。而当你界定了“应该从哪个角度解读这个问题”,其实,你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立场。
那,现在问题来了,正反双方,应该如何证明“大家要从我这个角度看问题”呢?那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诉诸听众的心证。谁能讲出更真实,更普遍,更切中听众原本感受的故事,谁就能证明,“今天我们就是应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比如说,正方可以讲的故事有:“新潮老人不被理解”“老人想过自己的生活,不想继续在家帮忙带孙子做家务”“老人怕自己去养老院,会让子女觉得没面子”。而反方可以讲的故事也有如下几类:“父母怕给孩子添麻烦”“父母的价值观没那么容易改变,不可能年轻时重视家庭,晚年又要他们离开家庭去养老院”“父母需要感觉被需要,需要得到重视,而去养老院就意味着在家里已经没有价值了”。
当然,故事肯定不止以上几类,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能代入的故事模型。既然辩论双方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的,那观众更能代入哪一种故事模型,就会更能接受哪方的观点。说白了,讲到最后,理论并没有什么好争的,辩手真正要做的,是让观众觉得“这就是在说我的家长里短”。
而讲到这一步,辩论就变成了“煽情”。因为你的最终目的,其实还不只是讲故事,而是为了让观众在你的讲述里看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与你“共情”。通过你的煽动,让观众产生共情,这不就是煽情吗?
当然,话又说回来,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只有在高水平的辩论里,煽情才是合适的。因为这个所谓的“煽”,必须要在充分讲清楚前面道理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要有情有景有生活,要能“煽”到大家的心窝里。如果前面的道理没讲“透”,后面的故事没讲“活”,那就变成了“尬煽”,也就是煽得很尴尬。这个地方,才是最见辩论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