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莫梓芫通讯员高翔)日前,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火爆网络,文章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不少网友留言直呼,科技进步,癌症检测便捷了。但专家回应,仅靠一滴血很难准确诊断是否罹患癌症,该科普报道标题过于夸大其词,误导大众。
湖北省病理学会专家杨桂芬告诉记者,一滴血可以检测癌症和血液可以检测癌症不是一个概念。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对大众造成误导。杨桂芬说,血液检测癌症只是一项常规技术,应用于临床多年。比如肺癌的肿瘤标志物CEA,肝癌的肿瘤标志物AFP,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清华大学罗永章团队的技术在于人工“制造”出具有稳定结构的热休克蛋白90α,通过少量的血液,辅助癌症的诊断。
长江日报记者查阅相关采访资料了解到,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任何一种肿瘤的确诊,不能单靠一个指标,需要多个指标综合判断。热休克蛋白90α试剂盒的推广,使得检测操作更加方便。记者向武汉多家医院体检中心了解,医院尚未引进热休克蛋白90α试剂盒进行肺癌和肝癌的检测。
中南医院检验科主任李一荣向记者解释,在对于热休克蛋白90α的报道中,过多侧重强调了该蛋白的高灵敏度。李一荣强调,癌症检测中,除了灵敏度,还要考虑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数据。灵敏度高,还可能出现假阳性问题,即100个人进行肝脏指标检测,可能30个人检测指标显示为阳性,但10个都是假阳性,也即是并没有肝脏疾病。而且血液快速检测,大多用于一些需要抢时间的危重病人的检查,以迅速获得检验数据。正如罗永章教授所言,癌症的诊断需要综合指标共同诊断,仅靠一滴血就诊断罹患癌症是不可能的。
据了解,2015年我国新增的癌症病例大约430万,死亡大约280万,越来越多的人死于癌症。但早期癌症没有征兆,发现时多为晚期,治愈可能性低,死亡率却很高。
一般用什么方法来有效检测预防癌症呢?中南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幺冬爱提醒广大市民,不少癌症可以通过常规体检达到有效预防,如肠道、胃部癌症,可通过做肠镜、胃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目前用于癌症预防检测最先进的技术是基因检测技术,同样也需要抽取体检者血液进行检测比对。单纯靠抽取一滴血是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规癌症检查的,她建议科普报道要严谨科学,老百姓也不要盲目相信和传播。
链接
测的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
清华大学罗永章教授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可取用患者血液对肿瘤病情及疗效进行检测。这一试剂盒已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临床中使用。“热休克蛋白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国家第三类(最高类)医疗器械证书,并通过了欧盟认证。
早在2013年,罗永章团队即通过肺癌临床试验,在世界上首次证明“热休克蛋白90α”可作为肿瘤标志物。2016年10月,罗永章团队再次在肝癌患者身上,证实了这一标志物的检测效果。
罗永章团队发现的“热休克蛋白90α”作为一种全新肿瘤标志物,在肺癌及肝癌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超过了现有的常用肺癌和肝癌标志物。比如,在肝癌的检测中,灵敏度达到了93%,比常用的肝癌标志物AFP灵敏度高出近一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据。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诊疗增加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判断依据。
目前对于肿瘤检测的诸多方式中,对标志物进行检测成本最低,实施起来最方便。此前,罗永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地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愈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