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发(安徽职员)
思量再三,杭州的90后小伙子钟韡终于下定决心,跟自己相伴了20多年的名字告别。他换掉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寓意“光明和美好”的“韡”字,只为甩掉因这个罕见字产生的麻烦。(5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因为它,在买菜都可以用“扫一扫”付钱的时代,这个年轻人无法通过各种移动支付所需的实名认证。他无法开通网银,没有支付宝,微信红包抢了也不能用,没法在网上买火车票,连买车、买房都处处受阻……眼看着自己被这个飞速奔跑的时代甩得越来越远。
钟韡,因名字带有生僻字而迫不得已改名,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双面反思。
一方面,家长给孩子起名当力求方便。
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存在这个汉字,公允地说,以之给孩子取名,那是人家的自由。但在取名之前,有两点家长必须想清楚。一者,名字是什么?它是一个“代号”,当然可以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情感寄托。起名用生僻字,或许可以避免同名,但过于生僻,现在是相关机构打不出来而给当事人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退一百步说,即便是相关机构电脑里能够打出来,可有些人还是不会读,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麻烦。在现代“脱纸化”时代,再加上年轻人都很忙,名字里有生僻字,往往是在给孩子“添堵”,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雷厉风行地为民服务。
因名字带有生僻字而引发一些“消费障碍”,这不是“钟韡”之错。既然当年的户籍民警从字库里找到了这个“韡”字,并将它印到钟韡的身份证上,那么银行、铁路等相关机构为什么就不能主动与公安部门来个沟通,公安部门为什么就不能与相关机构来个“资源共享”?将生僻字录入电脑字库,并在规定时间升级并保持一致,这比卫星上天还难么?
民生无小事。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3亿人口中,名字中有生僻字的超过6000万人次,据说这些人在生活中经常遭遇困境。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而解决问题,无非是“认真”二字。“钟韡之困”如果于两三年前就已解决,现在的钟韡就不至于下决心去改名。而现在改名之后,他又遇到了身份前后不一的困境,成了“用新的麻烦替换了旧的麻烦”。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