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忆的声音图谱
2017-05-17 06:02:00 来源:长江日报

·苏醒的音符·这种成长中不自觉的会心一笑,是歌曲带给一代代人的声音扶持

文/黄披星

不知道是不是年龄的原因,我跟许多同龄人都会觉得还是以前的歌好听。这点上不像有人说的“你们怀念以前的东西,那只是因为怀念当时自己年轻罢了”那么简单。

起码有一点,以前的歌似乎隐隐约约有一种比较单纯的美感。比如时不时听到的《铁血丹心》主题歌,每一次听都会有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小情怀在涌动。它甚至超过了更加多见的《西游记》那些歌曲。当然,《西游记》的歌曲虽然曾经强化了“路在何方”的感受,却没有带给人那么强烈的想去四处游荡的念头。应该说,《西游记》趣味性多过了对年少轻狂的鼓励。

我经常会想起早期的一首叫做《春光美》的歌曲,歌词写道:我们在回忆,回忆那过去,在冬天的山巅露出春的生机。我们的故事,故事多甜蜜,在春天的好时光留在我们心里。啊啊这就是春天的美丽,我们慢慢说着过去,微风吹过冬的寒意;我们眼里的春天,有一种神奇。这歌词和音乐十分轻柔甜美,有着一种简单的画面感,很值得回味。

不是很容易说清当时的听觉记忆包括哪几类。大致上可以说有包括李叔同先生编写的《送别》《春游》这一类的歌曲,带给人某种程度上的纯真记忆。还有一些是地方戏曲的听觉记忆,那是无意识里慢慢变成了我们记忆中乡音的一部分。当然更多的是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港台歌曲,比如《橄榄树》《酒干倘卖无》《爱的箴言》《夜夜夜夜》包括王杰、童安格、郑智化、周华健等等,数量惊人。而且正是这类的歌曲,基本上把当时课本上的那些略显说教的歌曲覆盖了;能够留下只有诸如《猜调》《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一类的山歌小调。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听觉记忆,过去的歌曲或许在听觉的面上不够多,因而也就更容易被记住。而现在太多的歌曲,太多的娱乐,对于这一代人的听觉植入上,也可能造成某种程度上的紊乱。对听者而言哪种类型的歌不是那么重要,重要在自身成长中有多少音乐曾经有过助力和缓解。那种真正的契合度,才慢慢成为我们各自成长记忆的声音图谱。

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很多歌曲,由于节奏上晃动感比较常见(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进步),但它带给人的记忆性却似乎变淡了。或许也可以这么说,慢的歌曲包括慢的艺术,对于人的记忆植入上,会更有优势一些,也就更深入一些。那些跟具体的生活场景有契合点的音乐,会在回想的时候复原生活的画面。

我倒是经常听到很多年轻一代的人群,也会一次次谈到在成长的失意时刻,借助了Beyond乐队的音乐度过那些急需励志的阶段。这样的听觉阶段,总是似曾相识——我们有过一致的青春启蒙和内心抚慰。这种成长中不自觉的会心一笑,是歌曲带给一代代人的声音扶持。多少人提到的“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样的乐句是年轻时代的豪情,也是一种自我疗伤的过程,当然,它更具有回忆时的荡气回肠。

记得演员六小龄童对《西游记》的版本有过一个很中肯的说法,他说现在版本的《西游记》看起来似乎缺少以前的一种“净气”。这个说法很适合眼下的多类艺术,包括歌曲。我们借助歌曲来成长和见证,也借助歌曲来记忆和回望。每一首歌都有它的去处,那些植入记忆的部分,慢慢变成了我们听觉的一部分。它们有的用来抚慰,有的用来辨析,有的只是水流一般,无声恰似有声。所谓“净气”,就是一种对面相的洗涤。

黄披星艺术研究者。创作以诗歌为主,兼有音乐随笔。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