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一个博识的人越来越难
2017-05-17 06:02:00 来源:长江日报

想成为一个博识的人越来越难

郑渝川

人的记忆是最简单的信息检索途径,却容易犯错,还非常有限。因而在不同时代,人们都希望获得更好的记忆方法,包括文本信息转化为图像、韵文或者特定的符号,借以缩短记忆和检索的时间,增强效率。即便借助这些方法,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要想成为一个博闻强识的人,还是越来越难了。

彼得·伯克新作《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向读者展示了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如何从近代晚期的相对不足,一步步发展到现代、当代的信息过剩以及知识筛选困难。这一过程中,跨学科、跨文化领域的博学者变得越来越少,而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又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及负面问题。

全书讨论了18世纪中期以来的知识实践,包括知识采集、分析、传播和应用,叙述了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即信息和知识被错置、摧毁、遗弃的历史。当代社会号称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似乎无处不在,人们早就习惯了通过网络或图书馆、书店等途径,以很低成本获得信息和知识——但人们其实没有意识到,现代、当代社会跟漫长的古代非常接近的是,知识具有很强的脆弱性。知识容易被隐藏,比如学者出于专利申报及商业利益的考虑而隐藏,又比如企业为避免公众知道相关有害信息而隐藏,还比如,不同国家和军事集团努力屏蔽不利于本方利益的信息。另外,一些国家和机构为了利益需要,还编造错误知识、虚假信息。

相比之下,摧毁知识带给文明社会的威胁就更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人几乎完整的摧毁了美洲原生文明的文化印记;而二战期间,德国和英国都竞相轰炸对方的文化古城。

彼得·伯克还分别从地理、社会和年代三大视角来审视知识社会史,来完成对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这一最具意义的人类集体活动的追问。他认为,互联网时代,新的“知识联邦”能否形成,取决于商业力量的作用。

(摘自光明网,有删节)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