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链”撕裂社会平等的观念
□本报评论员付小为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近段时间,舆论的焦点也一直没有离开孩子。针对家长们最为关心的教育问题,有媒体提出的“教育鄙视链”,成为了外界持续热议的话题。
所谓“教育鄙视链”,其实是对孩子间互动新现象的总结。相关报道细致描述了“教育鄙视链”的五大方面,从动画片、旅游地、兴趣班,到幼儿园、早教机构,几乎覆盖了童年生活可能接触的所有层面。整体来看,成本投入越大、选择倾向越洋化,就越能站在鄙视链的塔尖“俯瞰”其他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不愿和没有英文名的小朋友交往。
都说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教育鄙视链”反映在孩子身上,其实投射的是成人社会的观念。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培训市场随之发达起来,孩子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差异也开始拉大。这个时候,“教育鄙视链”不仅是金钱的竞争,也是家庭背景的竞争,家长们甚至将生活品质、文化素养的追求,过早施加到了孩子身上。
“鄙视”是一种向下的比较,本来是有更高的追求,却转变成了向下的冷眼。生活品质的比拼,不是追求更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喝到别人喝不到的酒,穿戴常人买不到的品牌。给小孩起英文名,是英语教育的一种需要,现在却变成装点洋气,我们的一些家长,从金钱攀比走向文化攀比,他们早早的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合时宜的身份观念,恨不能让他们尽快成长为高富帅、白富美。
孩子的世界原本简单而纯粹,喜欢或者厌恶,全凭兴趣。许多激起孩子热情的事物,在成人来看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教育鄙视链”以生硬的物质成本,给教育活动的一切事物贴上标签,以价格论贵贱,很难说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方式。而孩子交往互动所反馈的相轻相鄙,不过是成人观念潜移默化灌输的结果。它除了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不平等意识外,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的益处。
另一方面,当“教育鄙视链”逻辑延伸到学校,虽然竭力与商业作切割,却也不可避免地走入到成绩鄙视链中。一些老师仅以成绩论优劣,教学与教育的心思只放在一小部分“尖子生”上,对学习落后的孩子不管不顾,还不乏言语讥讽。这对于后进学生的成长而言无疑投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即便是资优生,在如此单一、二元的认知环境下得到再多的褒奖,可能都填补不了“平等待人”的教育空白。
实际上,“教育鄙视链”不过是以教育为出发点撕开社会的小口,它是教育问题,本质上也是社会问题。鄙视链激发越多人的共鸣,意味着我们与自立平等的基本观念越发渐行渐远。追溯原因,教育机构、商业利益的裹挟自不待言,更多时候,还需要每个人独立审慎地重新检视和思考这些问题。当更多的人从心底到行动,抵触和反对无谓的好坏划分,等级区隔,鄙视链自然会从我们的生活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