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业改革家的远影
□罗建华
2017年6月1日,原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经理、党委书记黄墨滨逝世,享年95岁。
1981年8月,年近花甲的黄墨滨临危受命,开启了他最后12年的武钢改革岁月。这12年,我在武钢机关工作,有幸见证了这一段岁月。时代呼唤“狮子型”改革闯将,我希望以记忆中黄墨滨“花甲出征”的改革故事,遥望一位企业改革家的远影,也希望对今天有所启示。
第一个故事,是“五百罗汉学念经”。
1986年,黄墨滨大刀阔斧抓“整顿”已见成效,开始布局实施深远的战略构想。在生产任务压头的情势下,他狠下一条心,下令全公司的“五百罗汉”(500余名处级干部)脱产,一个不落从前方到后方,集中一周“念一念TQC(全面质量管理)的真经”。
这次轮训长达4个多月,黄墨滨高度重视,我作为工作人员之一耳闻目睹,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亲自”。无论是开班动员、教学安排,还是抽阅考卷、结业交流,只要有时间,他都亲力亲为。有时上课半腰,他坐个车就来了,悄悄从后面一扇门进教室坐下听一会,学员们往往还未发现。
中质协副秘书长薛良曾回忆:“我讲了两个半天课,黄经理认认真真像个小学生似地整整听了两个半天。”
轮训结束后,黄墨滨提出把优秀答卷编成一本集子,“好种子要撒到全公司去,让它生根发芽”。
正是有这样的高屋建瓴,武钢逐步走出了一条国务院发文推广的“质量效益型”道路,产能也一举提升到“双千万吨”级。
第二个故事,是“《鲲鹏展翅》翻印两万册”。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武钢,发展存在“两个矛盾”——先进的引进技术装备同落后的传统管理方式的矛盾,先进的一米七轧机后工序同落后的传统冶炼前工序的矛盾。武钢领导层对此颇有危机感。
一次我偶然读到上海《萌芽》杂志(1990年第10期)上的长篇报告文学《鲲鹏展翅》,它反映上海飞机制造厂在组装美国麦道飞机过程中,中外管理理念和方式发生冲突碰撞,诸多场景与武钢的现状如出一辙,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参考性。
我兴奋地将它呈请我的上级一看。没想到,一层一层,最后转呈给了黄墨滨经理。更没想到,黄墨滨在公司工作会上中断常规讲话,脱稿半个多小时宣讲《鲲鹏展翅》中的“麦道冲击波”,提出武钢要从基层开始,来一场管理革命,引发出自己的“麦道效应”。会后,他又批示武钢工人报印刷厂翻印两万多册,下发到公司每一个班组,专题组织“麦道大讨论”,把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引入到班组。
数年锲而不舍,终得春风化雨,武钢作为大型联合企业,第一家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又捧回全国优秀企业管理“金马奖”,当之无愧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第三个故事,是“武钢人不要都吃钢铁饭”。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重要年份,武钢也摆开了“再腾飞”的态势,新的战略性改革在酝酿。黄墨滨此时似乎有很强的紧迫感,毕竟这一年他已七十高龄。
这一年,黄墨滨思考的是国有大型企业“深水区”改革的重大课题,旨在向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看齐,提升人均产钢量,增强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在武钢1993年的工作报告中,他拎出一句大白话——“武钢人不要都吃钢铁饭”。
接下来,老人家要言不烦的阐释,称得上振聋发聩:改革深化到今天,不再是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更是要解决吃“一锅饭”的问题,不然大家其实都吃不好饭,怎么能解放生产力?又哪来的市场竞争力?
从解决吃“大锅饭”到解决吃“一锅饭”,这是一位企业改革家的思想贡献,它直指计划经济思维下“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的痼疾,找到轻装上阵的突破口。
精干的主体重构上市,剥离的辅助分兵突围,各种资源整合重组,12万人二次创业,中国的国企改革困局,在长江之畔撕开一个口子,竖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
(作者系长江日报高级编辑;1976年—1994年曾在武钢机关工作。全文见长江日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