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社会对美好价值的坚持
2017-06-15 06:01:00 来源:长江日报

不要低估社会对美好价值的坚持

□本报评论员付小为

昨天,一张白发老人乘坐高铁的照片爆红网络,引来数万转载、跟评、数十万点赞。照片的主人公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测绘仪器国产化的倡导者刘先林,七十八岁的老人衣着朴实,乘坐高铁二等舱,为做好一场报告,旅途之中仍笔耕不辍。

如此简单的信息,普普通通的举动,在刘院士的眼里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日常,以至于面对大量媒体的追逐而至,他均通过照片发布者婉言谢绝了。而照片所激荡的社会反响却在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留言、点赞,表达着对刘院士的敬意。

有人感慨院士出行竟如此“低调”,有人评点院士的朴素打扮,也有人为院士的兢兢业业拍手叫好。照片里透露的每一点信息、每一个细节,都受到了网友们的深度“挖掘”、分析、赞许,仿佛要从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信息末梢,尽可能多地学习更多,获得更多的受益。

如果把这样的自发围观看做一种现象,不妨可以认为它是大众普遍的价值捕捉。为美好价值所吸引,追逐美好价值、传播美好价值,进而自觉效仿,让这些价值沉淀为文化的基底。“高铁院士”恰当地击中了人们心中的触点,但如是场景及其令人感佩之处,或许以另一种形式静悄悄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从轰动一时的“布鞋院士”到近期感人至深的清华上海校友合唱团,从敬业爱岗的劳动模范到无私奉献的各类志愿者,哪怕在小小的网络平台上,我们经历的触动,投出的赞许从来没有间断。我们既真心地表达不同阶层的优秀代表的品质、卓著的钦佩,也不吝惜为周遭普普通通又坚韧、诚挚、品行高尚的平凡人鼓掌喝彩。这样的表达无不出于对美好价值、高尚生活的无限向往。

当一个个看似普通却又一点也不普通的生活侧影、人物事迹进入到公众视野时,总在热情追逐过后,听到这样的一种声音,以为类似的触动还不够。因为更多时候,围绕大多数人生活的信息,满是情怀、品质、情操的反面。

特别在互联网时代,或出于商业考虑,许多被精心筛选、刻意推送到用户端的信息,不惜秀下限搏出位,大打猎奇牌、搞怪牌,渲染奢靡享乐,不是制造审美疲劳,就是鼓噪人心。错误地将低俗恶趣味的价值品位投射到大众身上,甚至以挑逗人性的角度取舍标准编摘信息,以期挣得更高的点阅率。大量同类信息不断复制、微调、再发布,营造出浮华恶劣的舆论风气。

“高铁院士”从众多混杂的资讯中脱颖而出,既是许许多多普通人不约而同的流量投票,也给当下的媒体从业者提了个醒。我们的社会从不缺乏对美好价值的嘉许和认同,千万不要低估这股向上向善的力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