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总让需求跑在服务的前面
2017-06-20 06:02:00 来源:长江日报

不能总让需求跑在服务的前面

□杨朝清(武汉教师)

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市各大游泳场,以及部分小区的游泳池,发现它们受欢迎程度与气温一样“火爆”,有些泳池到了周末就像“下饺子”。不少市民在开心游泳消暑的同时,仍担心泳池的水质是否达标、救生员是否持证上岗、在人员爆满的泳池游泳是否会有安全隐患等。(6月19日《新快报》)

夏日炎炎,除了喝饮料解渴以外,公众还可以通过游泳来“清凉”一下。伴随着消费文化的更新与重塑,到泳池游泳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尽管一些泳池收费并不便宜,却依然人满为患。

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人声鼎沸的泳池不可避免会引发公众的安全焦虑。水质检测需要依靠专业设备与技术人员,普通人凭借肉眼与嗅觉难以辨别出水质好坏,和肌肤亲密接触的泳池一旦水质不达标,自然会给消费者带来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

泳池生意的火爆,让救生员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作为“守哨人”,救生员的角色扮演,直接关系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作为一种职业准入机制,持证上岗必不可少;可是,一些泳池没有张贴出救生员的资格证,难免会让消费者“不放心”。救生员在岸边吸烟、和他人攀谈甚至走开一段时间,显然会让消费者质疑他们的专业与职业伦理。

一个泳池,也是一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在人员爆满的泳池“清凉一下”不仅会降低游泳的品质,也会引发一些摩擦与纠纷。在一些泳池,消费者手脚都不能“自由伸展”,不可避免会和他人发生身体上的接触。人满为患的泳池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安全风险,也意味着更多“一摩擦,就起火”的隐患。

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塑造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过程。游泳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与自己的和解、与群体的交流和对社会的融入。与老百姓与日俱增的“清凉一夏”的消费需求相比,市场供给显然“慢了一拍”,这不仅表现在游泳场馆的供不应求,也表现在那些已有的泳池、游泳场馆在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上的陈旧与滞后。

破解“且游且担忧”的关键,在于实现市场供需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在游泳消费逐渐从精英消费到大众消费过渡的当下,游泳场馆显然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正视“清凉一夏”的需要、欲望与诉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靠谱、更有品质的市场服务,才能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互利共赢。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