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的文化注入阳刚之气
□本报评论员肖畅
在昨日的“新浪潮”电影论坛上,导演冯小刚谈到表演行业的怪现状时,直言有个特别不好的现象:现在年轻的男演员太娘,20出头的小伙子包装得太女性化,缺乏男子气概,一个大男人,拍照修图还特别严重。
冯小刚的批评,表达了一个电影导演的真实感受。这种感受不仅在业内,在外界应该也算很普遍,譬如批评“伪娘”之风盛行曾是社会常见的舆论声调。批评是因为不满,作为业内人士,是不满一种行业状态,希望得到改善;作为外界,是不满现在的文化供给过度迎合某些诉求,失去了现实主义精神。这个社会,喜欢花样美男的观众当然不少,但顶天立地的人物形象难道不再有人去追捧?
曾经人们形容某些男星是“奶油小生”,这是表达一种调侃,而现在一个个男星反倒刻意包装得很娘气,性别模糊成为了一种审美风尚。大量的整容、P图、美颜包装下,确实也让人变得玲珑剔透,但他们的面孔中,社会阅历、人生经验的痕迹都已抹去,一个个成了被精心雕刻的“塑料花”。
性别模糊的背后,也有各种阴柔甚至怪气的审美在流行。譬如现在很多文艺作品热衷探讨“人性”,但所谓的“人性”越来越等同于“人性阴暗面”,成为奇诡、扭曲心理的代名词。我们的很多文艺创作,不是通过社会现实中的人性表现去写故事,而是热衷于发掘各种奇奇怪怪的心理,迎合社会各种奇特的心理需求,真实而美好的审美反而显得很“低幼”。
发达的文娱产业越来越学会精分市场,细化产品,但很难说真正推动了文化进步。产品细化当然是一种商业特征,但过度的细化将文化变成分众产品后,也开始越来越局限在一些细碎的情感、心理诉求迎合中,失去了宏大格局与社会关怀的寄托。细数人类文化经典,都不难看到强烈的社会关怀,但在精分的市场中,即便是探讨社会现实问题,最后也都是迎合偏见而高度标签化,“房奴”“北漂”“婆媳矛盾”的话题,往往都变得千篇一律。
被精分、细化的还有观众。观众被划归为一个个文化的、亚文化的市场类别,冠以80后、90后的标签,成为了一个个有固定需求的文化群体。“观众”不再作为社会集体而存在,不再是一个有着共同命运感受的人群,越来越多的创作没有表现出追求民族、国家得以心灵共振的艺术动力,而是热衷于迎合并放大各种个体化的情绪,一个社会的严肃趣味被埋没在喧嚣之中。
市场是多元的,有阳刚之气也有阴柔之美,充分竞争自由选择,这都很正常。但当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大量充斥的都是靡靡之音,阳刚之气变得稀缺,当大量的演员都变成了“塑料花”、瓷娃娃,真实坚硬的人格越来越难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