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玄:孤寡绝非与我们无关
2017-06-27 06:02:00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欧阳春艳

我省作家普玄带领十几个人的团队,组成了一个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项目小组。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湖北、河南采访了七百多位孤寡老人,然后重点撰写了其中的54个故事,写就《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一书。

“采访他们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普玄原来以为福利院里的孤寡老人都是贫病弱集中的可怜一类,但是真正深入以后,他发现这里面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普玄说,“采访他们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我们认为的因为残疾和贫弱而孤寡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实福利院里面有很多身怀绝技的人,还有梦想家。有一位孤寡老人,把所有能募捐来的钱用来修路、在荒山上种植果林;心意拳大师陈同林八十岁了却一直在传承中国文化,每天带弟子;还有一位秦传刚,他追踪毛泽东的足迹,骑自行车跑了二十多个省份,他们让我吃惊、敬佩和汗颜。”

在福利院里,普玄并没有看到过多的悲戚,“他们抽支烟,喝一点散酒,或者家长里短吵架拌嘴,他们争执一点点小利益,让你感觉他们还活得有滋有味”。

普玄认为,孤寡就像天上的陨石,不知什么时候会砸中我们。感受老人们的经历,同时也可感受到让我们内心热烘烘的东西、一些伟大的力量。

承受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密码

为了打开孤寡老人的心扉,普玄和团队的成员们,与老人同吃同住,成为朋友。因此,他们获得了太多令人唏嘘的人生故事。

“命运让你流产了不能生孩子,事故让你受了伤无人嫁你,孩子落水死了……所有这些遭遇,这些事故,撞到一个弱小的人物身上,他无法承受,但是生命没止,怎么办?他们只有承受。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妻儿,失去了年华,失去了力气,但是还有一口气,就承受着。就要吃饭、喝酒、晒太阳、发生争执,开怀大笑。”普玄在后记中写道。

事实上,很多孤寡老人年轻时也曾事业有成,有儿有女,结果因为不同的人生际遇,到了晚年却寡居福利院。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有的支脉繁茂,有的支脉萎缩甚至消亡,这都是正常的更迭。然而这些孤寡老人作为其中的没落者,又是凭什么几十年活下来的?普玄说,我在他们身上感受最多的是两个字——承受,因为日子是在承受中一天一天过去的。承受,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密码。

只有给予的时候你才不孤独

在这本书里,普玄将老人们的故事以时代为序分为了4个部分。他们对大半生的回顾,既是当下对“老龄化社会”的探究,也为几十年来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留下了样本。

孤独与时代的相关性,这是对普玄触动很大的一个发现。他说:“孤寡是不灭的,人类有多长,孤寡就有多长。它不会随着经济、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亡,因为不孤寡的条件是婚姻和后代,而这又与社会的基本结构,个人、家庭、组织、国家等息息相关,哪一个环节出现闪失都可能导致孤寡。可以说孤寡是人类的基因,它深深嵌入了每一个时代。”

普玄也认为,这些孤寡老人的故事,对于当下的我们是富有启示的。“第一就是珍惜当下的生活,有家庭,有孩子,你已经非常幸福,但有可能你感觉不到;第二就是尽量施展爱,对于孤寡,我们不要麻木和冷漠,不要认为孤寡离我们很远,与我们无关,其实他们的孤单,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而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对抗孤寡的就是爱,你只有给予的时候你才不孤独”。

“福利院孤寡老人的题材我还会继续做,这个题材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我的生命也已经融进这个题材。”普玄说。

《五十四种孤单》

普玄等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