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以退为进
□梅明蕾
国内首个依托区域协作制定的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日前在上海面世。该标准由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和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牵头,相关生产企业、运营企业、检验检测机构等参与制定。据称标准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样一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什么呢?这就要先看一下共享单车面临的问题。最直观的,或是所在城市共享单车的无序存放,岂止“无序”,简直随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举凡城市中心繁华地段,旮旮旯旯的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的绿化带、楼梯间,城乡接合部的杂乱角落,总之只要你想得到的地方,都有共享单车成堆成叠、歪歪倒倒地存在。单车往往是色彩斑斓、成色一新的,所以看起来又格外扎眼。这样的单车存在方式,严重影响着城市日常秩序外,更令人联想到败家子式的人格特征,城市形象和文明水准随之大打折扣。
形成如此局面,首先还在行业自身。共享单车面世不过一年多,现已遍布国内数十个城市,且仍呈几何式扩张。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到2016年底,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1886.4万人,是2015年245万人规模的7倍多,预计2017年用户规模将达4965万人。橙色的摩拜、黄色的ofo、白色的hellobike、蓝色的小鸣、黄蓝相间的永安行等等,被戏言“这个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以至颜色都不够用了”。颜色不够用,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停车空间更加紧张,单车破坏率明显居高不下,重投放、轻维护的“野蛮生长”模式,已然走到尽头。
阻断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选择当然不止一个。最简单的,莫过于一纸号令,一方面全面限制企业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组织投入大量人员强制施行交通管制;至于共享单车带给市民的出行之便和城市环保红利的流失,以及相关企业投资经营遭遇的不测,则难在考虑之列。
将澡盆中的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的办法历来痛快淋漓,却也是代价最高的下下之策。所以在社会责任和创新图变双重动力驱使下,一个强调自律、自主承诺执行的团体标准应运而生。标准包括,企业将按城市容量合理投放单车,且根据单车数量严格配备管理人员;相关企业若终止服务,应提交相应计划,公告并通知用户,对押金以及预付金的退还方式进行说明;在终止运营1个月内将其投放的车辆与设施、设备撤除完毕,如有破坏市容、市貌和景观的应同步修复等等。
这一自律式的行(企)业标准面世,看起来是一次全面的战略收缩,其实将有利于这一新生行业的规范发展。更有明眼人以为,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或是企业走上自我管理的“拐点”。此外,对于更多呈“突飞猛进”之势的新兴行业,亦应不无启示。(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