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平实之中见奇崛
2017-07-11 07:02:00 来源:长江日报

·陌上影事·不少观众说,这部战争片拍得非常许鞍华,好看。其实,我们的历史与英雄就是这样的

文/陈陌

拍历史英雄片,最容易落窠臼。程式化欲扬先抑的故事节奏,千人一面慷慨忘我的主角,专为表演而生的台词,观众早就受够了。即便是汤姆·汉克斯,也遮不住《间谍之桥》的陈旧感。拍英雄片,是测验导演叙事魅力的高难度试题。

《明月几时有》从筹备期起,很多人就吃惊,许鞍华为什么拍抗战片?这位导演向来关注的都是寻常人的小生活,无论是《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还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从不为悲苦煽情,也不为欢喜鼓掌,这样日记漫叙似的镜头语言,怎么拍出英雄的华彩?

但出人意料地,许鞍华用清清淡淡的手法,拍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平实化英雄。

“英雄在当下,是不知道自己是英雄的。”这是许鞍华的历史观。《明月几时有》里,所有的人物,不论是方兰、刘黑仔还是东江小纵队其他成员,都没有大光圈笼罩,从加入革命到牺牲都保持着普通人的形象:送情报的路上,不忘为参加表姐婚礼换一身旗袍;完成任务后,在屋顶说说悄悄话;那句“胜利再见”说得一如“明天见”一般,真切又平实。

对许鞍华而言,将英雄供上神位,点香鞠躬,是种省事的简化,但也是种轻佻的不敬。她用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打开历史长卷,还英雄生而为人的真实血肉。

主线是方兰带领的东江小纵队与李锦荣等潜伏在日军机关的情报人员,如何与占领香港的日军作斗争。副线则挪换时地,让方兰曾经的学生兼小战友,如今的出租车老司机,回忆往事。

三条线交错,还原了复杂时代里的世事人情,打通了主角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通道。

故事里有几个细节,十分动人:并不支持女儿参加革命的方母在女儿走出家门后,匆匆赶上去将一直偷藏的戒指塞到她手里。方兰在放弃救母之后,蹲在山坡上恸哭失声。母女在大时代与小个体中挣扎,让人心动,英雄一样是血肉之躯。

往另一个更深层的角度探一探,摆脱了传统的英雄视角,恰恰是对英雄、对淹没在壮阔历史中的无名英雄与渺小庶民的尊重与关照。

将时代从晦暗推向光明的途中,除了了不起的英雄,有更多的普通人打下地基、散播火种。许鞍华将方兰、刘黑仔和李锦荣推回普通人的位置,寓意是以此纪念更多的捏着性命行在乡间小路上的方兰、刘黑仔和李锦荣们。或许在历史书上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他们短暂生命的痕迹也被时光卷走,但我们不该遗忘。

为了加重这种英雄平实化的感受,许鞍华不惜冒着节奏散乱的危险,在影片开头安排了一长段描述茅盾等知名文艺界人士如何逃离香港的情节。她以此为电影画下明确的分割线:前半段,是英雄史观热衷记叙的大事件;而后半段,则是历史褶皱处更细微、更真实的面貌,平民如何守住他们的孤岛?用竹篮、用身躯、用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信念。

纵观许鞍华的创作里程,随着年纪的增长,她镜头下的故事,越来越淡。在真实的历史中,东江小纵队曾炸过桥,进行过更激烈的正面抵抗,但她统统省去。她把自己对生命的解读,放进镜头里:英雄故事,不是火光冲天的激斗,而是人性对光明、对善意、对自由的渴望,是人际间传递温情,是对世事众生的悲悯。

不少观众说,这部战争片拍得非常许鞍华,好看。其实,我们的历史与英雄就是这样的。

陈陌专栏作者,影评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