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屋里的“候鸟”,要幸福不要烦恼
□然玉(四川媒体人)
又到一年暑假时。孩子们喜欢暑假,因为终于有了放松和自由的时光,而家长们各有各的苦恼。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很多常年留守在老家的孩子都来到城市和父母团聚,但父母要上班,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暑假,往往只能困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就这样,这群孩子成了出租屋里的“候鸟”。(7月24日《华商报》)
名曰暑期进城和父母团聚,实际却常常一个人关在屋里玩手机。从之前的留守儿童,到出租屋里的“候鸟”,着实很难说清,这种身份的临时性切换,到底是喜还是忧?
其实,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论证留守儿童暑期进城和父母团聚的必要性。对留守儿童来说,父亲、母亲的角色在其日常成长过程中是长期缺失的,而假期的短暂相聚,显然是对这种“非正常状态”的勉力弥补。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当物质补偿、情感沟通、家庭教育等各式需求,被压缩在这逼仄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里,那么难免会引发种种反弹与摩擦。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许多“候鸟”儿童和父母相处得并不愉快。
暑期进城的留守儿童,相当于是进入了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子,这中间的心理调适以及“再适应”过程本就很不容易。而更为不利的是,在父母白天工作期间,这些孩子通常还不得不独自一人打发时间……所谓出租屋里的“候鸟”,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个被分隔的原子式个体。他们既脱离了原本熟悉的乡土场景,又得不到城市里的公共关怀,俨然在夹缝里无所适从。
出租屋里的“候鸟”,并不属于登记在册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而只能算是阶段性的流入人口。对于他们,大多数城市都没有预设性的公共制度安排。既然如此,又该如何照看这群进城留守儿童呢?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相关问题的存在。出租屋里的“候鸟”,并不是个别家庭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由来已久、广泛存在的社会现实。当农村留守儿童短暂地进城和父母相聚,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安全、安心和愉快地度过这个暑假。毕竟,聚少离多已然不易,幸福之外的烦恼,本当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