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欧阳春艳)“从1927年3月到7月,爷爷在武汉成为‘铁军’一员,然后参与了北伐、东征,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出发参加南昌起义,用5个月时间实现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18日,开国上将萧克的长孙萧云志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爷爷在回忆录中用了10000多字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
1927年,大革命的中心转移到武汉,同时在汉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正酝酿着一场反蒋运动。当时的萧克年仅20岁,还只是一个从黄埔四期毕业的下级军官,在堂兄的鼓励下,他于1927年3月左右来到武汉。他后来在《萧克回忆录》里写道:“那个时候,转到武汉,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政治态度。”很快,萧克被分配到叶挺部71团3连当政治指导员,成为著名的“铁军”一员。
在武汉的时候,萧克看了《共产党宣言》,尽管不全懂,但书中揭示的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规律,令他欢欣鼓舞。他所在的3连连长郑鸣英是一位共产党员,在连长影响下,萧克还看了《响导》《共产主义ABC》《海陆丰农民运动》等一批进步读物。
“共产主义理想像放射光芒的灯塔,把我的胸怀照亮。从这时起,我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并产生了要加入共产党的迫切愿望。”
萧云志告诉我们,爷爷在回忆录中的语言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豪情。
可是萧克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直到1927年6月中旬的一天,部队决定调他前往4连担任代理连长。就在那天晚上,萧克被郑鸣英带到团部的一间房子里,在另几位共产党员的见证下,他宣誓成为共产党员,从此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6月21日,萧克随北伐部队回到汉口刘家庙,在长江边露营。此后又在武汉住了大约一个月,每天进行军事训练。不久,萧克所在的部队接到出发命令,从武昌乘船去九江。这时,九江里里外外已经住满了军队,除了24师,还有黄琪翔的第4军、贺龙的第20军以及朱培德的部队。
“爷爷从武汉出发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要参加一场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伟大行动——南昌起义,但他觉得,能够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继续高举革命旗帜,说明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地肩负着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萧云志说。
萧克(1939年)资料图